[背景] 云南大学“唤青社”首届绿色营昭通大山包再访黑颈鹤之行 继1999年暑期大型环保活动“99绿色希望万里行”之后,云南大学环保团体唤青社于2000年1月18日从昆明出发,再次踏上环保征程,前往黑颈鹤的故乡——昭通大山包。 被称为“西凉山”的大山包是昭通市西部的一个贫困落后的小乡镇,处于海拔3千多米的高原山区。在万里行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从东北线了解到昭通大山包是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和栖息地之一。同时,我们也被当地的贫困状况所震撼,也为当地的湿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黑颈鹤的生存而担忧。因此,我们云大唤青社策划了“访昭通大山包的黑颈鹤”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能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将前期筹备阶段募捐的物资分给当地居民;调查人鹤生存矛盾;调查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受保护的程度并走访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当地的民政部门及当地居民;在昭通大山包对黑颈鹤越冬湿地及其生存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贫困状况和异地扶贫的实施情况做深入地实地调查;同时调查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活状况及生产情况。 我们就当地的生态环境及黑颈鹤的生存情况进行了调查,大山包气候冬寒夏凉,年平均气温只有6.2摄氏度。一入冬就大雪不断,冰雹终年不停,无霜期每年只有129天左右。该地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土质差且薄,耕地面积少,农作物产量低。这里居住着汉、苗、彝的民族,绝大多数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大山包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于黑颈鹤的越冬习性。但是由于环境恶化和其它人为原因,这可爱的生灵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大山包很久以前就存在着人鹤之争:争食、争草垫。早在50年代,大山包的树木就被砍光。当地农民只能从沼泽里挖“海垡”作燃料。“海垡”在沼泽里起着蓄水的作用,“海垡”被挖后,水往下渗,沼泽就变干了。随着人口增长,不少沼泽被排干变成耕地。黑颈鹤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有“逼上梁山”之说。但随着黑颈鹤数量的逐年增长,人鹤争食情况日趋加剧。现在政府投食采取春季投食,以防黑颈鹤吃春耕种子。冬季不投食,食物主要来源于地下水草,秋收残余的粮食。对黑颈鹤的管理采取由专人投食,专人负责管理鹤,对发现和捡到伤病黑颈鹤的群众采取奖励20元现金等措施。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定为全世界急需挽救的濒临灭绝的珍惜鸟类。目前,全世界有6000只,昭通地区有1300只,约占全世界黑颈鹤野生动物种群总数的1/5。它一般在10月、11月间迁徙到大山包,次年4月迁离。在这几个月里,它们以农民收获留在地里的荞子、燕麦、洋芋为食;春耕时节,则啄食农民已播下的种子。为缓解这一矛盾,市林业局及当地的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每年组织在春耕期间进行人工投食,以减少农民的损失。 近来,社会各界、新闻媒体都对黑颈鹤的生存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栏目等曾做过多次报道。鉴于此,云南大学唤青社决定举办首届绿色营——2002年再访黑颈鹤,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颈鹤保护的重要性,更深入了解、探索人鹤矛盾,完善2000年访之行的不足,同时对黑颈鹤保护进行宣传教育,促使当地居民与保护区的协调发展。 此次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写一份调查报告,举办一次大型摄影展,创建一个关于黑颈鹤保护的方案。 唤青社于今年的昭通访鹤之行为主题申请“福特汽车环保奖”,由于成果突出,荣获了该奖的青少年组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