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18至25日,云南大学唤青社一行13人在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到距离昭通市约80公里的大山包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关于黑颈鹤越冬生境及当地人鹤矛盾的调查。
在为期一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政府及居民为黑颈鹤这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保护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当地的贫困也为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于是,我们又重点调查了当地的扶贫政策及居民贫困这一问题。
现就此次活动的调查结果作一总结,以期对黑颈鹤保护及当地扶贫工作进一点儿微薄之力。
1 背景资料
1.1 这里是全世界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最大的地区
全世界共有15种鹤,在这15种鹤中,只有黑颈鹤生活在高原。黑颈鹤(Grus nigricolis),又称“藏鹤”,“高原鹤”,在昭通地区俗称“雁鹅”,是中国的特有鹤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定为全世界急需挽救的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目前,全世界有6000多只,昭通地区就有1300只,约占全世界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的1/5。
1988年12月4日,大雾的天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云南大学王紫江、胡志浩,省环科所仇国新等几位专家在昭通市大山包发现了黑颈鹤350只,这是当时全球数量最多的黑颈鹤越冬种群,这一发现,为黑颈鹤研究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1.2 保护区从无到有,从市级到省级
昭通地区环保局(原环保办)从1988年就开始承担起保护黑颈鹤的工作,为昭通早期的黑颈鹤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0年1月5日,昭通市政府将大山包定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并发布了保护大山包境内黑颈鹤的布告,大山包乡政府承担了保护黑颈鹤的具体工作。
1994年3月31日,省政府批准昭通市大山包乡成立大山包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5月20日,行署昭署复(1994)11号文件,确定保护区由林业部门负责管理,环保部门负责检查、督促、协调和指导工作。
现在的大山包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包括昭通市大山包乡,有5个行政村,人口14663(大山包乡乡政府,2000年初统计数),占地192平方公里。保护区拥有4名管理人员和3名投食员。目前,大山包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满目疮痍的湿地生态
2.1 黑颈鹤世代栖息的家园
黑颈鹤在昭通地区主要集中于金沙江下游以东流域的高原草甸湿地越冬,地理位置在北纬26°40′-27°40′,东经103°02′-103°45′之间,呈垂直分布。在整个昭通地区,以大山包黑颈鹤数量为最,同时,这里也是全世界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最大的地方.大山包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春降水量少。根据多年气象资料,这里年均温6.2℃,年降雨量1,124.3公厘,年蒸发量1,851.0公厘,积雪日数年平均34.6天,全年日照总时数2324.2小时,最大风速6.7米/秒。保护区内黑颈鹤最主要的夜宿地是大海子和跳墩河,海拔分别为3,090米和3,200米。
我们采访了许多居住在大海子和跳墩河水库附近的农户,很多老人的回忆都证实了这一点:黑颈鹤从来就有,大山包是黑颈鹤历来的越冬栖息地。在二三十年前,大山包的生态环境比现在优越许多。那时候,现在的跳墩河、大海子水库周围都是沼泽,湖里的水草长得有人高。据说当时的大山包还有大片的森林,当时的高山草甸绿草缨缨、芳草凄凄,正是诗意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
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主席孙德辉老师曾对我们提到,想寻求几千元的资助,在大山包搞个实验,看看黑颈鹤是否能在这里繁殖或者夏季留下。初闻这一想法,我们认为这是孙老师的一厢情愿。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过去确实发生过黑颈鹤在当地繁殖的现象。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都见过黑颈鹤在沼泽地里产卵、孵化,也有夏季并不飞走的留存鹤(当地人称之为“看海鹅”)。而现在,在大山包,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已不具备黑颈鹤筑巢、产卵和孵化的条件(具体情况在下文还有详细介绍)。孙老师的计划就是在大山包选一定的地点,人工筑巢以吸引黑颈鹤产卵并进行人工孵化。
黑颈鹤发现时间较晚(1876年,俄国普尔杰瓦尔斯基),关于黑颈鹤迁徙行为的研究并不多。因此,不排除这样的假设:昭通地区甚至可以说整个云贵高原在进化史上曾经是黑颈鹤的繁殖地。那么,孙老师的计划若能在大山包成功的进行,不仅可以为黑颈鹤的人工饲养提供幼鹤,更可以推动关于黑颈鹤行为学的研究。
2.2 “逼上凉山”
林业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自建立保护区以后,黑颈鹤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然而在保护区,我们接触过的农民都认为近几年黑颈鹤的数量比过去少多了。五六十年代,黑颈鹤在昭通地区分布极广。在昭通坝子、在鲁甸,冬季成行飞过的雁鹅是很常见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黑颈鹤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并且逐渐趋向于偏僻荒凉的地方。
有一副题为《逼上凉山》的摄影作品正是取材于此。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从坝子到了山区,而且还是高海拔、气候寒冷的所谓“高寒山区”。在五六十年代,一个乡领导曾用军用步枪打死过100多只黑颈鹤,并用其羽毛来做了一床被子;有人曾在十多年间打死过200多只黑颈鹤;在会泽大桥,60年代有人用炸药炸死过数十只黑颈鹤,用手推车才能拉走。尽管在建立保护区之后,大山包基本杜绝了猎杀黑颈鹤的现象,但人为活动对黑颈鹤的干扰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黑颈鹤在大山包的越冬行为。
当然,就我们的调查深度,我们并不敢断言黑颈鹤的数量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但从其不断缩小的越冬栖息地范围,我们可以说,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严重压缩了鹤的生存空间,黑颈鹤的确是在与人类竞争的劣势中被一步步“逼上凉山”的。
令人欣慰的是,大山包将在近期迁出2000人。这项异地搬迁的扶贫措施将最为有效的缓减人鹤争地的矛盾。
2.3 多年来不断采挖“海垡子”,如今沼泽仅为原来的1/5
大山包很多人家都是外地迁来的,当问及为什么迁到此地,一位姓费的农民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日子好过,人少,地多,有烧的,地里也出产。”不知当地的森林是何时消失的,我们只了解到当地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大量采伐和使用一种被称为“海垡子”的燃料。“海垡子”实际是一种由多年的草根沉积形成、在沼泽里位于植被之下且具有重要保水功能的煤层,这种煤的煤份并不好,但却是当地唯一可利用的燃料。(在大山包,我们共走访了三个自然村,只见到零星的几处地方有不多的几棵树。)海垡的采挖不仅影响沼泽蓄水的功能,更为严重的是,采挖海垡的行为导致了沼泽的破坏。
正是当时随处可得的“海垡子”吸引了大批农户的到来,在大山包的大阴地,二十年前仅有五六户人家,现在共有二十七户。二三十年前很容易获得的燃料现在已不那么容易了。这份不容易并非出于保护区管理保护措施的明文禁止,而在于现在海垡已很难挖到。究其根本,正是由于这二三十年来的过度采挖。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很多农户现在烧的海垡都是五六年前存下的,大多数被访者都直言,若是有机会还要再挖些放着。
这个村子亦在搬迁计划之内,将有十三户人家要搬走。在这“迁入-居留-迁出”的过程中,大山包沼泽地的面积只剩下原来的1/5。过去的沼泽在经历了当年的开荒与如今的退耕还草之后,已是一片狼籍。出于邻近地区的供水要求,这里的海子已被建成水库,水库里,再也没有了能让水禽筑巢的水草。面对贫穷而劳苦的农民,我们无心责备,只是不停的思索,该如何保住这剩下的1/5,该如何恢复那失去的4/5。
我们此行所见的大山包完全在白雪的覆盖之下。否则,我们无法想象,大山包将怎样赤裸着它伤痕累累的身躯来迎接我们。
3 贫瘠的大山包
3.1 30%的贫困面,终年以洋芋为主食
大山包的粮食作物有洋芋、荞、燕麦等。荞和燕麦产量都不高,在当地算是细粮,只在有客人或是家中有特别高兴的事儿时才舍得吃。农民种不了水稻,更买不起大米,因此,在大山包,农民主要的粮食就是洋芋。在大山包最常见的吃饭情景就是这样:一家人往火塘边一坐,用一口遍体被熏得漆黑的大锅来煮洋芋,煮好之后把皮一撕,攒上点辣酱或盐巴吃,或者是把洋芋往火塘里一扔,烧到一定时候再刨出来刮干净就吃。就是这样,一年也有几个月吃不饱。尤其是在灾年,本来就低产的土地根本养不活终年耕作的农民。遇上断粮的日子,农民只有去借钱。据大山包乡党委书记王永昌介绍,大山包乡现在共有贷款68万,借贷的人家少则四五百元,多的可达几千元。
大山包的贫困不是一家一户的贫困,而是一种普遍的贫困,全乡有超过4300人的绝对贫困人口(即人均收入低于500元,人均占有粮食少于300公斤)。贫困面高达30%,是省级扶贫攻坚乡。很多农户都反映现在的日子还不如以前好过。
谈到贫困的原因,王书记认为是自然条件过于恶劣。高海拔、低温,全年无霜期平均下来仅有120天,这些自然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力,还有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更造成了严重的减产,“六月下大雪,雪上再加霜”这样的重灾使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位年轻的书记一脸愁苦的对我们说:“这方水土养活不了这方人。”
这里的贫困令我们心揪,自然条件的恶劣也并非言过其实。然而,倘若大山包的生存环境真的是恶劣到养活不了一方居民的程度,为什么在二三十年间会有这么多户人家迁入这里?
令我们深深遗憾的,还有众多因贫困失学的孩子。他们中,很多都是女孩,下面还有超生的弟弟。面对吃不饱饭的穷日子,超生似乎成为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在这里,对于超生的惩罚都比别的地方要轻。在这样一个严重缺乏文化与技术,自然环境又非常恶劣的地区,脱贫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大山包就在这样一个恶性的圈子里循环。
3.2 广种薄收与退垦还草
在调查中,大山包土地的亩产量低得让我们吃惊。在距离昆明最近的黑颈鹤越冬地寻甸县六哨乡,洋芋的亩产量可上吨,而大山包在没有灾害的好年景也仅有五六百斤。因此,当地多年来就形成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大海子、跳墩河水库周围的沼泽地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大山包的农民在有很多土地的情况下,才能勉强填饱一家人的肚皮。
当地政府逐渐认识到,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限的土地已养活不了不断增长的人口,多年来的开垦导致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1998年,当地开始开展退耕还草、退耕还甸的扶贫措施,并且扶植当地农民种草养畜。然而,在缺乏严谨态度及科学指导的情况下,在种草的过程中,引进了一种被当地农民称为“飞机草”的草本植物(因其是在飞播草种时带入当地而得名,其实是
),目前,这种植物已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入侵。
退耕还草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一些扶贫措施的不到位,导致农民遇上了新的困难。我们采访的很多农户反映,退耕还草的措施一实行,土地产出的粮食不够吃了,而原先政府承诺短期补助的粮食却没到位;养牲口的效益还没见,农民借的无息贷款又到期了,还贷若是拖欠还要按时间罚款,加上很多搬迁户急着还款,当地政府又没有进行适当的市场引导,牲口的市价被压得很低,这一年来的扶贫反倒让农民吃不饱了。还是上面提到的费姓农民告诉我们,若不进行退耕还草他的土地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或者是不要被催着还贷,再过两三年他养的羊就可以见效益了,那时他不但还得了贷,还可以番着倍的养羊,日子就会好起来了。
从费大哥的情况中,我们看到,当地制定的扶贫措施是很切合当地实情的。农民之所以没有脱贫,可以说是由于当地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以及一些措施的不配套。
3.3 把我们当作救星的山里人
在大山包一个被称为合兴村二十社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阴地,我们的调查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我们才刚刚在一户人家坐下开始访谈,就有很多老乡闻迅赶来围到我们身边。在他们七嘴八舌的表述中,有着令我们吃惊的情况。
在这个村子,大概有一半的人家要搬迁。搬迁手续是去年就办的了,要办理搬迁手续,必须先把所有贷款还清。为了还贷,农民只有卖牲口,高价买进的牲口用较低的价钱卖出,农民损失太大了。举例来说,去年买进一头母绵羊需要200元,养了一年以后,带着一头小羊才卖160元。有的人家卖了牲口还不够还贷,只有把留作口粮的洋芋也卖了。冬天就要过去了,又通知暂时搬不了,让农民安心过年,并做好春耕准备。有一些青壮年男子都出去打工了,家中只剩下妇女。由于有二名记者随行,调查过程中我们又不断的记录、拍照,纯朴的山里人是把我们当作救星了。他们告诉我们,本来要到乡上去反映的,乡上来人说不用去了,乡上都了解情况。他们以为我们是从省里去的,对我们说了,我们就可以到省上去反映反映。面对老乡们期待的目光,我们能做的,仅只是把这一切记录下来,通过报告让外面的人知道。
4 人鹤关系
4.1 当地农民与黑颈鹤
黑颈鹤每年农历九月来到大山包,次年三月离开,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超过半年。当年,鹤群到来时已是秋收之后,主要的食物就是秋收后地里残留的洋芋、荞子、燕麦等作物。因此,在这一季,黑颈鹤对农民基本不构成危害。在次年开春的季节则不然。经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在即将迁飞的时候,鹤群对食物的需要大大增加,这时,农民刚刚播下的种子就成为黑颈鹤觅食的对象。在调查中,很多农民都对我们提到黑颈鹤在春季对农户的影响。如果任由黑颈鹤在地里刨食种子,农民种下的种子可能被吃掉一半。这对于一个相当贫困的地区无疑是严重的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得不到补偿的。当然,黑颈鹤是非常怕人的,只要发现附近有人就会飞走,农民甚至可以用稻草人把鹤驱走。所以对一般的农户来说,是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
从总体上来说,黑颈鹤每年在大山包的越冬行为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是有一定破坏的。但在我们调查过的农户中,没有一人认为他们是被黑颈鹤吃穷的。说明黑颈鹤对当地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当问到黑颈鹤对当地的益处时,大多数农民都不认为黑颈鹤对他们有什么促进作用。这成为我们思索的另一个热点,如何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在为保护这一世界珍稀物种作出牺牲的同时,能够获得由该物种带来的生态、社会效益?
在当地老人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关于老雁鹅(黑颈鹤)的说法。诸如雁鹅不能打,打了天会阴;雁鹅蛋不能捡,捡了会下白雨(冰苞)等。说明当地老百姓对雁鹅是存在着某种敬畏心理的。这种原始的敬畏心理对于黑颈鹤的保护工作是极为有利的。
鹤对人的影响不大,人为活动对黑颈鹤的影响却是非常明显。由于整个保护区的范围就包括整个乡,在保护区内无法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层次,在鹤群活动最为频繁的水库周围,不仅有住户,而且附近的沼泽也被大量的开垦为耕地。黑颈鹤生存的环境并未得到保护和恢复。尽管现在当地政府正在进行退耕还草、退耕还甸的措施,但被排干了的沼泽已呈现严重的荒漠化趋势;被取走了的海垡更不知该如何恢复。真正要恢复这一国家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越冬栖息地,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更为有力的举措。
4.2 尤待加强的保护区管理工作
在大山包乡政府,我们未能见到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据了解,保护区的管理员同时也是林业局设在乡上的林管站的工作人员,而且,四人中有一人常年被借调到市里。尽管当地的相关部门对黑颈鹤的保护做了大量工作,而且保护也见了一些成效,但是,对于黑颈鹤越冬环境的保护却是相当的欠缺。如果只是简单的保护某一物种而不保护这一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称不上什么保护,也不可能长期保护得了这一物种。当地农民尽管知道“雁鹅”是国家要保护的动物,也没有人再去打黑颈鹤,但他们多半不知为什么要保护这种动物,为什么不能再开垦而且要退耕,而且退出的还必须是土质较好的海子附近的土地,他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外面的人到山里来看这群飞鸟。在面积广阔又缺乏管理人员的保护区,农民的保护意识和自发的保护行为对当地的保护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整个保护区,没有一分钱的科研经费,更没有任何一个与黑颈鹤相关的科研项目。这难免令我们心焦,这毕竟是与大熊猫、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3 高原上那群爱鹤护鹤的人
在到昭通之前,我们就知道昭通有个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刚到昭通,我们就与该协会的会员李斌联系上,从那时起,一直到我们离开昭通,李斌一直与我们在一起,为我们做向导,参与我们的活动。到昭通的第一天晚上,我们慕名拜访了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主席孙德辉老师。几年前,孙老师作为一名摄影师在大山包拍摄黑颈鹤。在与鹤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黑颈鹤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于是,他开始自费考察黑颈鹤及其越冬环境。几年里,他的足迹踏遍云贵高原上十多个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在获得第一手资料之后,孙老师开始了他对黑颈鹤的科学研究。1994年,他的考察报告送到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IFC),并得到了基金会主席阿其伯的重视。再往后,孙德辉不仅致力于黑颈鹤的科学研究,更为黑颈鹤保护作了很多宣传工作,并成立了这个保护志愿者协会。
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BCPA)是一个由一批爱鹤者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环保团体,成立于1998年12月4日。这个协会的成员,有专家,有政府官员,有商人,有普通工人,有文学青年,有学生,甚至还有当地的农民。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仅仅两年,但却为黑颈鹤的保护做了不少工作。在雪后及春耕开始时组织人工投食;定期出版会刊《黑颈鹤》;组织会员进行考察;在大山包进行多次宣传、科教活动;在昭通市组织多次宣传、演讲┅┅在这些高原爱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山的希望。同为环保民间组织,我们为他们的执着而感动、鼓舞。
5 小结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走访了大山包黑颈鹤的几个主要的栖息地,调查了居住在保护区的很多农户,也到相关的一些部门了解了情况。为了调查,我们真正做到起早贫黑,不辞辛劳,因此,我们的调查能够全面、深入的反映当地的问题。
我们此行是抱了做实事的目的去的,我们原想为黑颈鹤保护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然而在一周的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在大山包,人比鹤更可怜。我们希望能够帮助那些自己吃不饱还忙着给我们烧洋芋的乡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