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社区发展 道美标 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是目前世界上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重要的越冬栖息地。1994年3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山包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保护区在加强对黑颈鹤及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保护与社区发展工作,以缓解鹤类保护与区内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 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包括整个大山包乡,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部79公里处,面积192平方公里。大山包地处横断山脉,五莲峰分支向东延伸部分,海拔多在3,000- 3,200米,最高海拔3,364米,气候冬寒夏凉,年平均气温为6.2℃,≥10
℃活动温841.1℃ ,年日照时数2,200- 2,300小时,无霜期134天,年降水量1,165毫米。黑颈鹤越冬主要栖息地的跳墩河、大海子两水库等地为开阔的高原地形,山头浑圆,相对高度50- 100米,周围有宽阔的草场、草甸、沼泽,是黑颈鹤越冬栖息的理想地区。
保护区有5个行政村,110个生产合作社,3,464户,13,913人,其中汉族2,958户,12,624人,苗族165户,704人,彝族159户,662人。粮食作物主要以马铃薯、荞子、燕麦、兰花籽、芜青为主,一年一熟。区内海拔较高,土壤和气候条件差,水土流失较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粮食单产低,这些因素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现人均每年有粮仅2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200元,属省级特困扶贫乡。
保护区内水库、湿地、沼泽较多,如跳墩河水库面积为340公顷,大海子水库面积为100公顷,欧家海子、大阴海子、三岔沟海子和大海坝海子等共有沼泽湿地120公顷,是黑颈鹤、灰鹤(Grus grus)、黑鹳(Ciconia nigra)、苍鹭(Ardea cinerea)、绿翅鸭(Anas crecc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斑头雁(Anser indicu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等野生动物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黑颈鹤重要越冬栖息地有2个村,7个社,224户,925人,耕地面积380公顷、人工草山115公顷、荒山32.4公顷、猪490头、牛72头、马159匹、羊613只。群众每年经济收入主要靠畜牧业,人均每年有粮15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仅100元。面对如此状况,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有效缓解当地群众的贫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二、保护与发展的实践 1、保护措施
为使黑颈鹤在保护区顺利越冬,保护区制定了如下一系列保护、管理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每年在黑颈鹤来临之前,保护区工作人员都要深入村社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干部到保护区观鹤,加深他们对鹤类的了解,提高他们对黑颈鹤的保护意识。
(2)在黑颈鹤越冬期间,确定三个投食点,三名投食员,每天定时定点定量投食玉米,每越冬期间投食玉米2000公斤。
(3)禁止在黑颈鹤栖息的湿地放牧,开采草泥炭。
(4)加强对黑颈鹤的保护和管理,对发现和抱送一只伤、病鹤交到保护区管理所的群众奖励20元;对举报捕杀、捕获黑颈鹤及野生动物的群众,奖励200元。
2、社区发展
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群众生活仍在温饱线下。近年来,随着黑颈鹤数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保护区群众与黑颈鹤为吃饭而争地的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保护区同国际渐进组织实施了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渐进扶贫项目,并确定了渐进项目的协调员。在项目实施前,协调员深入到项目区的每家每户,对他们的贫困状况进行排队,然后召开社员大会,根据社员的意愿,挑选出最贫困的40户作为渐进小组。在项目选择上,根据社员的意见和渐进小组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小组所开展的项目。由于保护区有广阔的人工和自然草场,所以各小组所发展的项目多以家庭养殖业为主。经过两年的工作实践,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试点的40户渐进小组有了良好的生产、生活基础。尽管渐进小组从事养殖业,发展周期较长,但90%的渐进小组都取得了效益。据统计,1995年开展项目时,各小组购买的各种牲畜102头,通过二年的发展,牲畜发展到176头,共盈利2.5万元,为保护区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保护好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地走出了一条确实可行的新路子。 3、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初步成果
我们在大山包保护区内的保护、研究、湿进保护和社区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有效地保护了黑颈鹤栖息地之水源、植被、越冬湿地生境。
(2)大山包黑颈鹤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先后有美国、德国、泰国、香港、台湾、广西、吉林、贵州、云南等国内外组织、专家前来考察、拍摄、发展项目等活动。
(3)当地群众更加热爱黑颈鹤等珍贵鸟类,先后共抢救病、伤、残鹤18只。
(4)通过社区项目的开展,当地群众自觉保护黑颈鹤栖息地和湿地,并主动退耕还甸10多公顷,保证了黑颈鹤有一个清洁、安静的生态环境,使其能正常越冬。同时村民们发现湿地退耕后,黑颈鹤有了觅食地,对农地里马铃薯的破坏减少了,人和鹤都有受益。 三、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体会
保护区自从把社区发展列入工作日程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此我们有了一些体会。 (1)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事半功倍,就保护谈保护,事倍功半。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区内的群众十分贫困,还在为生存而挣扎。如果不关心群众的贫困问题,光强调保护,告诉村民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则很难见效,很难持久。而在保护区内开展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项目,一方面向村民宣传自然保护的意义,同时也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这样密切了保护区和群众的关系,村民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从而主动参与保护,保护区社区发展的实质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2)项目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让农民参与,方能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面临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打算
(1)随着黑颈鹤数量的逐年增多,且幼鹤增多,对研究黑颈鹤越冬栖息环境和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尤为重要。
(2)为进一步保护好和管理好黑颈鹤,使其顺利越冬,急需对保护区进行详细规划与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
(3)更好地保护黑颈鹤及栖息地,帮助栖息地周围村社的社区发展,进一步加强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工作的开展。 (4)由于保护区条件较差,工作人员需要更多的保护技能和社区发展的工作方法;因此,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也应添置观鸟和标本的工具及设备,对黑颈鹤进行更详细的观察和研究。 (5)群众贫困是制约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因素,因此加快社区发展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可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