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辉:终于看到了黑颈鹤的蛋

[原载2000年9月《中国青年报》]

 

冬日的大山包,荒凉的土地上耸立着一个个光秃秃的小山包,狂风吹来,一片迷茫,乱石散布的滩涂上,一群黑颈鹤在觅食。

孙德辉忧郁地注视着黑颈鹤——这条昭通汉子已在这片高原上为黑颈鹤的生存奋斗了8年。

   大山包乡位于滇东北昭通地区,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初,约有600多只黑颈鹤来此越冬。黑颈鹤是中国特有鸟类,目前仅存5000多只,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列为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黑颈鹤是惟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2000多只黑颈鹤选择了滇东北会泽、巧家、永善等县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越冬栖息地。

   8年前,孙德辉在大山包第一次看到鹤舞翩翩的美姿,兴奋地拍了很多照片。然而原本指望从拍鸟中获取的乐趣,很快变为了沉重的忧患。从此,在昭通地区卫生防疫站工作的孙德辉踏上保护黑颈鹤的漫漫长路。

   黑颈鹤的保护和研究远比想象的要难。对黑颈鹤一无所知的孙德辉用他拍摄的照片换取资料。令他惊愕的是,有关黑颈鹤的研究很少,有的还处于空白。

   黑颈鹤的生存状态令孙德辉欲哭无泪。它们生活在高原沼泽。由于大山包一带农民靠挖沼泽地里的海(俗称“草煤”)作燃料,湿地环境迅速恶化,大片湿地已不能再供鸟类生存。

   黑颈鹤喜食洋芋、青稞、燕麦、子等食物,当春种秋收的时候,黑颈鹤都飞到地里吃这些庄稼,使生活本来就贫困的农民雪上加霜。人鸟争地争食,农民想方设法驱赶这些生灵。

   为了解和追踪黑颈鹤迁徙的线路,孙德辉走遍云南、四川大凉山一带12个县,访问过上百户人家,听到和看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残害黑颈鹤的事实。1997年3月11日下午,39只黑颈鹤吃了农民播撒的含有剧毒农药的种子,有25只死亡。孙德辉拍下这一惨剧时潸然泪下。善良的孙德辉不知该不该去责备那些无知的山民。

   尤其令孙德辉心寒的是某些部门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漠视。“你神经有问题?自费考察?我们不管的事你来管?”在四川,某县有关部门甚至阻止孙德辉的考察。一个有关黑颈鹤保护的国际会议,由于操办者担心孙德辉讲述真实情况,将他拒之门外。

   孙德辉不肯妥协。他自费在昭通办展览、发传单,宣传保护黑颈鹤。1998年12月4日大山包发现黑颈鹤10周年纪念日这天,在孙德辉的倡导下,成立了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140名会员中,有70多岁的老者、10多岁的儿童,也有农民们,他们主动为黑颈鹤栖息地铲除积雪。协会用有限的资金为黑颈鹤人工投食,还买了5台望远镜分发给投食员,以便及时发现和救助伤、病鹤

   人们的行动温暖了冰天雪地里的水禽。去冬今春来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和其他水禽种类和数量均比往年增多。

   由于不懈的努力,孙德辉观察到了很多黑颈鹤没有被人发现的习性,他用会计账页制作了一本书,里面有他拍摄的500多张照片和上万字考察报告。他把这本“书”寄给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阿其波对他这本“精美的书”很感兴趣,回寄了一些资料。不久,该基金会一个专家组来到昭通,听孙德辉讲黑颈鹤,没有一个人打断他或提出疑问。今年,孙德辉收到该基金会寄来的专门用于投食黑颈鹤的专款,解了燃眉之急。

   在中国探险学会(香港)和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资助下,孙德辉得以实现到新疆黑颈鹤繁殖地考察的愿望。在阿尔金山,他第一次看到了黑颈鹤的蛋,激动地倒在沼泽地上。

   孙德辉拍摄了8万多张黑颈鹤的照片,用他的生命努力保护着濒临灭绝的黑颈鹤。当他走不出沼泽地时,山民用火把将他引出;当他饥寒交迫时,山民给他遮风避雨。他用有限的工资帮助过不计其数的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