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地区1995/1996年黑颈鹤越冬习性调查

孙德辉

 

继我1990—1994年春自费在昭通大山包乡考察黑颈鹤越冬生态之后,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4月我又开始了对昭通地区黑颈鹤越冬分布的全面调查。半年来行程2427公里,其中步干216公里,初步确定昭通地区十一个县(市)中四个县(市)的十个点有黑颈鹤分布。

    昭通地区属高原立体气候,而黑颈鹤栖息地则属北温带类型。以昭通市大山包乡气象资料(1)为例:年平均气温6.2°C;年降雨量1124.3mm,11月-2月降水量为43.3mm;年蒸发量1851.Omm;积雪日数年平均34.6天;全年霜日数60.6天,无霜日数123天,冬季日较差9.4°C,全年日照总时数2324.2小时,是全地区日照最多的地方,最大风速6.7米/秒,年平均活动积温814.4°C(≥10°C活动积温)。总之,昭通地区黑颈鹤栖息地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积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春季降水量少。

    黑颈鹤(昭通地区俗称雁鹅),越冬分布在五莲峰山区的中南部,金沙江下游以东的高原草甸。最高海拔3200米,最低海拔1820米,平均海拔2521米。北纬26°4027°42;东经103°02103°45,长为124公里、宽39公里的狭长地带,山势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我调查了四县(市)二十余个点,其中十个点有黑颈鹤分布,八个点有黑颈鹤夜宿地。十个分布点是:昭通市跳墩河、大海子、大耆老;永善县长海、大海子、都家海子;巧家县马树、孔家营、尹武海坝;鲁甸县转山包。除鲁甸县转山包和昭通市大耆老未发现夜宿地外.其余八个点均有夜宿地。十个分布点共发现黑颈鹤975-1025只。目前全世界共统计到黑颈鹤总数5000—6000只(2)。昭通地区四县(市)越冬黑颈鹤约占全世界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的六分之一。另外,据群众反映去冬今春在巧家县大海水库、鲁甸县拖麻乡枰地营、昭通市布嘎、洒渔、段家石桥;永善县水竹、马楠、墨莲峰及与昭通毗邻的贵州中水等乡村看到黑颈鹤。

    黑颈鹤在昭通大山包越冬的最早始见日是10月24日;最晚终见日是4月20日,越冬期为五个月零五至十二天(1991—1994年我的记录资料)。迁入早,第二年迁出亦早;迁入迟,第二年迁出亦迟;当年气候冷则迁入早,当年气候暖则迁入迟。迁入期为30-40天。迁出期为20-30天,稳定期为三个月。迁入时最大集群30多只,多为4-20只.迁出时最大集群为200只,多为30-150只。其余分布点与此相近。

    越冬集群有三种:  

    1、家族集群(部分家族集群在越冬地占有领域)多见两成两幼.偶有一成一幼家

族集群。

    2、同种集群,绝大多数为亚成鹤,当然其中也混有家族集群。

    3、异种集群,多见与灰鹤混群

    黑颈鹤成鹤与幼鹤的比为8:1(大山包)

    黑颈鹤与灰鹤的比为lO:l(大山包)

    与1992年相比,黑颈鹤成鹤与幼鹤的比例增大,数量增多,前景乐观。

    黑颈鹤在昭通的日活动规律为:上午6:05开始活动,从第一声鸣叫到全部飞离夜宿地共20分钟,雪雨天,阴雾天活动推迟,约8:00-8:30才上山觅食,中午l2点飞到沼泽地喝水、理羽、洗澡,14点又上山觅食,17点前后分批飞回沼泽,19点左右飞回夜宿地。若受人畜干扰,当夜可不飞回夜宿地,甚至住在山上背风安全的地方。一般夜宿地都比较固定,年年如此。

    白天活动行为有觅食、喝水、理羽、洗澡、飞行、行走、追逐等,在越冬后期有“跳舞”的求偶现象,觅食活动占白天活动时间的70

    秋收后散落在地里的洋芋、燕麦、子及春播的洋芋种是黑颈鹤在昭通地区越冬的主要食物,也吃一些草根、小鱼。近几年开始的人工投食的包谷也是黑颈鹤的食物来源。黑颈鹤在1--2月份大雪覆盖时会产生漫游现象,此时也是黑颈鹤食物最为短缺的时问。病鹤、死鹤多出现1--2月。

    考察期间未发现直接威胁黑颈鹤的天敌,六、七十年代在大耆老、布嘎等地也曾有狐狸伤害黑颈鹤的现象。

    历史上的大山包,都家海子的部分黑颈鹤有产卵、孵化的现象。1964年以后繁殖现象在昭通消失。

    各分布点的沼泽湿地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还相当严重,一半以上的沼泽被开垦成耕地,或者被开沟排水,使沼泽失去保水功能,而且沼泽仍在被破坏之中,若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将造成严重后果。

    云南省人民政府1994年3月31日批准昭通市大山包乡成立大山包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资金、人员还未到位,何时正式成立尚无定论。在此之前,应有一些应急措施,以解决黑颈鹤保护最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昭通地区国土资源,1992年P101-15l;

    注二:野生动物杂志,1993年第一期P12,杨兆芬,王歧山

                                               一九九六年五月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