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毛利辉,云南省大关县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教师(现为大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秘),以《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掀起了网络爱心热潮,获得第三届“感动云南2006十大人物”、“大旗坛论中国影响力盛典”之“2007年度温暖大奖”等多项殊荣,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接受凤凰卫视等深具影响力的多家媒体专访,为呼唤爱心、促进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贫瘠的地方点燃了一颗颗火热的爱心,他是我们的骄傲,现特刊登凤凰卫视《“贝因美——风范大国民”之毛利辉》节目内容,以飨各位朋友。

 

 

凤凰卫视“贝因美——风范大国民”之毛利辉

 

2006年,云南一名山村教师用一篇网络文章改写了孩子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整个冬天的温度。

[主持人语/马鼎盛]

树立世之风范,铸造国之脊梁,欢迎收看“贝因美——风范大国民”。20061211日的晚上,一篇帖子,标题叫做《学生“走光”我哭了》发送到云南信息港上,深深感动了读者的心,许多网友奔走相告,成为2007年各大论坛、网站点击率的大热门。随着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争相报道,霎时间引来了18万点击量和两千多条跟帖。一天之内瓦房小学收到两千多个包裹,几千双小小的鞋子,带来千家万户的爱心,急如星火地汇集到小小的瓦房小学,把吉利镇邮电所挤得水泄不通。这包裹淹没邮电所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毛利辉。

【中国·云南】

[画外音]

云南,彩云之南,她因蓝天碧水而美丽,因少数民族而浪漫,因古老文化而闻名。这个七彩的地方被赋予了太多的内容,中外作家、艺术家都毫不吝啬地把最美好的词汇给予了她。然而盛装的下面却掩盖让我们无法忽略的事实,那就是贫困。这个被人们强调了几十年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大山深处的人们。

这是一张在十五年前拍摄的一群孩子的合影,照片的表面明显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孩子的鞋被小刀削去了。做这事情的人便是鞋子的主人——毛利辉。因为拍照的那天,他穿的是一双很烂很烂的鞋子,几个脚趾全露在了外面。十五年过去了,这个孩子长大了,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离开大山,而是成为了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的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字幕]

如今,我依然在大山上奔波,在大山上行走,行走是我的轨迹,是我的经纬,是我的坐标,是我的方向。

是大山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辛苦及矛盾,使得我懂得如何坚强,如何微笑,如何矜持地生活。

——摘自毛利辉的博克

[画外音]

瓦房小学坐落在吉利镇黄荆村的一个小山头上,学生们就分散在这四周的大山里,因为属于基层的山村小学,隔年招生,所以整个学校只有两个年级,三十三名学生,在这片贫瘠的大山上,吃饱穿暖这项基本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奢求。对于孩子们来说,冬天的破烂单衣和破旧解放鞋,就是他们上学路上抵御寒冷的全部武器。而往往需要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并没有因此而心疼过孩子们,被人为踩出的羊肠小道时而平缓,时而陡峭。

[主持人语/马鼎盛]

这种陡峭的山路,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在电视上见过,可没有几个人走过。然而在中国的一些老少边贫地区却是见怪不怪,每逢雨雪风霜之时,这种山路变得难以上青天,孩子们往往要跌跌撞撞一两个小时才能赶到学校上学,有时他们只好脱了鞋子光脚走路,才能少摔几跤。也有些孩子穿着父母的大鞋子,或者是前后洞穿的烂鞋子,拖泥带水的赶来上课。2006年一个冬日,当毛利辉看到泥泞的操场之上,嬉戏的孩子们脚上的破烂鞋子的时候,他心血来潮,把这个平凡的场面拍下来,配上文字,发送到了云南信息港上。

[画外音]

这组题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照片,就是毛利辉发在云南信息港上的帖子,在以前他也曾发过类似的网络文章,单纯的毛利辉并没有觉得这篇和往日有什么不同,然而,随后的影响给了他的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也给了这个小山村一个巨大的震动。

200819日,我们抱着一双小鞋子何以能引起“网络地震”的好奇心,来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村落。

村民对话累了吧?  不累,快点前进!

[字幕]

村民的那口包谷酒让我无法释怀,那些光脚丫、那些补了又补还是露出肉的衣服,那因交不起几十元学费愧疚的眼神,林林总总,点点片片,总会让我牵挂和不安,总会有种东西湿润眼眶。

——摘自毛利辉的博克

[同期声/毛利辉]

可以这样说,我并没有想通过发帖子或者说通过网络去改变他们什么东西。其实当初发帖子只是想,我们大家一起生活在一个世界里面,我们大家有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大家一起去分享。直到就是说后来下那场雪,然后再看到那些孩子穿得那么破烂,而我自己又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我就想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去为他们征集一两件衣服,或者说一两双鞋,让他们感觉温暖一点。通过我自己的一些文字或者说自己的眼睛去帮助他们一下,就这么简单,很简单的一个意图。

[画外音]

鞋子、衣物、文具等如雪花一般飘到了黄荆村邮电所,全国各地的好心人,不但使瓦房小学的孩子们穿上了冬衣,用上了新操场,而且这些捐赠品已经让全镇3400多名学生都享受到了正常的温暖。一篇网络文章改变了整个冬天的温度。

[同期声/毛利辉]

第一个包裹,第二个包裹,第三个包裹,随之而来了很多包裹。

[同期声/校领导]

全镇的孩子都有穿的了,还有,现在到最多的家已经是这种大箱子,已经是上四、五箱了,已经发放到了。

[画外音]

通过网络,毛利辉影响了许多人;通过一台小小的数码相机,他看到了一个不同往日的世界。孩子们打满补丁的衣服和露着脚趾的鞋子,成为了毛利辉相机中的主角。而当初,他又买相机又买电脑的行为,却被身边的人们视为异类。

[同期声/毛利辉]

因为觉得想拥有一台电脑,或者说相机,就去借钱去买。我是今年把明年的工资借来,买了之后,明年又借后年的来开支,这样就每一年都在还(贷款),每一年都在借。(记者:是贷款买的吗?)对,是贷款买的,因为我没有那个,读书的时候也贷了一些款,家里面也欠了一些钱,然后一直在还帐,所以说自己没有更多的、多余的钱。(记者:这台相机大概要多少钱?)去年买的时候是2700,(记者:相当于你你一个月的工资么?)不是,我看2700在那个时候差不多要三个月,就是说除了平时自己零用一点钱之外,自己能够节约下,至少要三到四个月才能够节约下来。这个相机现在已经不行了,现在开的时候,必须要对着下面,否则打不开,还要抖一下。然后这个相机的快门也是,因为我按的频率太高了,快门里面的这个按断了,现在要照相必须要用这个笔,或者什么东西的要按里面,这样子才能够拍照,否则,拍不到。

[主持人语/马鼎盛]

就是用这个敲敲打打才能拍的相机,毛利辉不断地拍着,在网上发送着照片。每次他只要收到包裹,他都会一一照下来放在网上,让那些好心人都看到他们的鞋子已经穿到孩子们的脚上了,互联网功德无量。网络世界中又一个“神话”不仅让穷孩子穿上了好鞋子,从脚丫子暖到了心窝窝,而且“施比受有福”,送鞋子的人内心的满足感,比自个儿穿上几千块钱的名牌皮鞋更加快乐。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自从有了网络以来,就象通向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加上中外慈善界有不少黑幕,捐赠物资丢失的问题时有发生,我们在香港捐献衣物的时候,也要小心不能便宜了坏蛋。毛利辉给送鞋人一个交代,在网络上建立起全透明的往来,也让人与人之间最纯真、最原始的信任得到保证。

毛利辉这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出了名,不但是黄荆村的百姓认识他,就连大半个中国都知道了毛利辉和鞋子的故事。可惜,“名满天下,谤亦随之”,流言蜚语使得毛老师陷入了无尽的尴尬之中。他被报纸登载,电视出镜,网上宣扬,还要四处作报告等等,整天是忙得不亦乐乎。毛利辉本来井然有序的生活被打乱了,在媒体过度的曝光之下,这个纯朴、富有爱心的大男孩毛利辉,开始感到光荣背后的无奈,以及复杂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

[画外音]

如今,毛利辉的身份已经不再是那个大山里的乡村教师了,成为县政府办一名工作人员的他专门负责大关县的网络对外宣传工作。

2008110  大关县】

[画外音]

今天毛利辉准备再次上山,回瓦房小学派发不久前捐来的物资。当我们跟随他来到山脚下的邮局时,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村民,等待背物资上山。他们有的是瓦房小学学生的家长,有的只是普通的农户,此时一个小小的冲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同期声]

农妇:背去嘛,应该让学生来背,有高中生,有大学生,又为什么通知我们来背?

毛利辉:只是来背一背,等一下再统一分。

农妇:哎哟,算了,算了,反正我们家没有学生,也分不到,走喽,走喽。

[同期声/毛利辉]

今天去的家长非常多,我们今天的包裹只有三十来个,然后,今天去了,好像是去了六、七十人。本来我们的打算是把包裹背上学校,然后分给学校的学生,就是说我们统一安排。而他们就不理解,他们认为我们这个包裹发给哪个家长,他就直接背到家里面去了,分给他他就能够得到享受了。他们说那其它地方、其他人都得到很多了,为什么还……我们也需要,我们还需要,我们还需要很多,为什么不给我?你家境好,我为什么要分那么多给你?你家境好的我就少分点,家境不好的就多分点。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是,都是说全部理解我们的工作。

[画外音]

面对今天的“偶然事件”,除了感到一丝无奈之外,毛利辉感到更多的是惊讶。他想不到自己做好事,却引来村民的抱怨和指责。实际上,随着“小鞋子”事件影响力的扩大,事情的性质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一些人认为,毛利辉有点做过头了。

[同期声/校领导]

这种事情今天是第一次,以前没有发生过,因为他通知人来背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个人认为,从他这种通知,我中心校不知道,党委、政府不知道,县教育局不知道。但是通知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来,有的背起走了,但最后的没有,肯定要找他扯皮的。这种是他个人行为,我认为就这件事情来讲,应该是我们全社会才能办到的事情,不是得一个人办到的。

[画外音]

渐渐地,毛利辉听到了来自社会上质疑与批评的声音。有人指责他的做法并没有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有的人认为他是为了出名,还有人说他放弃做老师,选择进入政府工作,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同期声/毛利辉]

像网上也有一小部分人,不理解我的人,他们会这样说,但我觉得这个很平常,反正我做我自己该做的事,我自己能够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没有必要去管那么多。就是我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或者说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能够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我自己问心无愧。

对我来说,包括我自己的能力或者水平很有限,很多时候,的确很怕做不好,很想做好,自己心里面的确有很多压力。

[主持人语/马鼎盛]

毛利辉本来的目的很单纯,愿望很美好,不料却戏剧性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奇怪现象,让我们替毛利辉担忧,他做好事的时候怎么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想法呢?但是,冷酷的现实,又使他走进莫名其妙的苦恼,请各位一起来反思一下,这毛利辉现象对这个社会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毛利辉是应该离开学校,还是应该继续做个纯朴的山村教师呢?也许,归根到底只能说,毛利辉一个人的力量还太微弱,他本人的善心只能影响小学生的脚,只有整个社会更多人有善意,才能改变一颗颗猜疑、妒嫉和贪婪的心,国民大风范的锻造任重道远啊!

[画外音]

在黄荆村瓦房小学,另一名老师——应老师还在山上继续着毛利辉留下的工作。

[同期声/应太才]

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说你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人家那些好心人,但是,我们要努力地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武装自己,改变自己,将来你走出大山再来改变你这个家乡,这才是出路。通过这件事情以后,我觉得还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对他们的教育还是很有帮助的。

2008110日,我们来到吉利镇邮电所】

[画外音]

吉利镇的邮电所现在每天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包裹寄到这里,甚至有一天包裹多达1000多个,堆满了邮局的两层楼。有时屋子里已经装不下了,包裹只能堆在院子里,满坝子堆得高高的。因为包裹太多,邮局差点瘫痪。

[同期声/邮递员]

当时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包裹从地下一直堆到顶,相当相当的多。全社会对吉利镇这么关心,我们干起也是比较有意义。

[同期声/毛利辉]

你们没有见到包裹多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忙呀,他们工资非常低,他们工资就是两三百、三四百,但他们超负荷的工作量,忙到最后他们没有怨言,没有怨言。

[画外音]

网络能将陌生人的心连接在一起,即使是在这个不通公路的小山村里,也能感受得到那一份份来自远方的关怀和温暖。然而,网络和他人的捐助并不能根本改变这里的贫穷。

[同期声/毛利辉]

改变他们最根本的不是这个,不是说你要给他们什么东西,而是从最根本的地方,关键的一个地方去改变他们,而不是说你从他们的穿着,或者是什么东西能够改变他们,改变他们的是知识。

2008111日,毛利辉回到瓦房小学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堂课】

[现场同期声]

毛利辉:同学们你们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你们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打电话给我,我能够给你们做些什么的我尽量的去做。你们想跟我说什么话么?

小同学:老师你别回去……

毛利辉:我随时会回来的。

(小同学捂住眼睛失声痛哭……)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背景墙上,一个同学,一个同学,一个同学交替而来,汇成了一群同学,与他们可敬的老师欢快地合影……)

[主持人语/马鼎盛]

中国有句老话说,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心他人作为生活本能的时候,大国人民的风范就会悄然而至。当2007年全国各地寄送的鞋子、袜子、文具源源不断地送往瓦房小学,让本校和周边的几个乡、县的学生都穿上了新衣服、新鞋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这种温暖延续得怎样才能更长、更远呢?先富起来的人们,怀着感恩的心扶贫,更多的毛利辉正在默默地维护着社会的和谐。

[本文由王昭荣根据电视节目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