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际上关于黑颈鹤将在中国消失的预言成空
志愿者给了黑颈鹤安全的家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 萍
每年
大山包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属于高寒边远贫困山区,气候十分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低,是全国的特困乡。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从1997年至今,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10来实施滇东北黑颈鹤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被宣布将会在上世纪灭亡的黑颈鹤,不仅在大山包自由惬意地生活,而且数量还在年年递增。
用镜头记录观察黑颈鹤
“那是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说起大山包的黑颈鹤保护,就不能不提孙德辉。孙德辉对黑颈鹤的热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从将镜头对准黑颈鹤的那刻起,他的心就再没离开过。“也许,那是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孙德辉曾是昭通地区卫生防疫站的副副主任技师,热爱摄影的他经常步入大山包拍摄风光照片。1992年初,当他第一次听到黑颈鹤的鸣叫声时,他的心一下就被这群美丽的精灵所俘获。
出于对黑颈鹤的喜爱,多年来孙德辉走遍了昭通及周边地区的每一个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甚至还自费到四川大凉山、新疆阿尔金山等黑颈鹤繁殖地进行考察,拍摄黑颈鹤照片3万多张。
1994年,云南省政府批准建立大山包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孙德辉把他撰写的考察报告寄到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基金会执行主席乔治•阿其波先生给孙德辉回信,并于1994年11月派出专家到滇东北考察黑颈鹤。
孙德辉从地理、气候、生境和食物、保护措施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大山包黑颈鹤的越冬情况。他的报告深深吸引了考察团的专家,为此,孙德辉收到了基金会寄来的专门用于投食黑颈鹤的专款。
1994年,中美两国联合发行“鹤”类邮票,美国的为“美洲鹤”,中国的为“黑颈鹤”,而中国邮票公司印制的明信片就是孙德辉的摄影作品,2003年国家邮政局发的一套16张个性化邮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是孙德辉的作品。
为了弄清大山包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孙德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冒着陷落沼泽、摔下悬崖的危险,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3月日,在四川省12个县(市)靠搭乘客货车及步行5000多公里,对大山包黑颈鹤的迁徙路线作了地面线索性调查,撰写并在海内外鸟类学术刊物上了表了数十篇黑颈鹤的研究论文。
在考察黑颈鹤迁徙路线的途中,孙德辉有时会遇见偷猎的村民。在越西、甘洛一带,一些村民甚至将黑颈鹤的翅膀挂在家里当装饰。这些现象都让孙德辉很揪心,他通过在北京、深圳、昆明等地举办黑颈鹤生态摄影专题个人影展,抓紧各种机会宣传保护黑颈鹤,提高黑颈鹤的知名度。
让更多人关注黑颈鹤
“既然黑颈鹤不嫌弃我们,我们也要对得起黑颈鹤。”
多年来拍摄、考察、保护黑颈鹤,孙德辉深知对黑颈鹤栖息地的村民进行爱鹤护鹤意识宣传教育尤显重要。
1998年元旦,他自费来到大山包举办了保护黑颈鹤的展览,向赶集的群众和中小学生宣传保护黑颈鹤的知识。同年3月,他又自带发电机、录像机和电视机到大山包放映保护黑颈鹤的录像节目。
孙德辉对黑颈鹤的保护得到了另一个爱鹤人——时任大山包乡乡长助理的王昭荣的帮助。为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黑颈鹤、保护黑颈鹤,两人决定联合发起成立一个黑颈鹤保护协会。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备,孙德辉和王昭荣争取到昭通地区林业局的支持和民政部门的许可,昭通地区行署也资助了1万元。
由于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客观存在着“人鹤争食”、“人鹤争地”的矛盾,喂鹤、救鹤及护鹤成为协会的主要任务之一。
每年的一、二月份,大山包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黑颈鹤难以找到食物,必须进行人工投食。协会一成立就购买了2000斤玉米、1000斤土豆、2000斤洋萝卜,从农民春播的第一天开始,由协会聘请的护鹤员每天定时投放于黑颈鹤越冬沼泽地中。
后来在孙德辉的带领下,协会会员通过细心观察,将投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黑颈鹤经长途迁徙飞到越冬地的时候、急需食物补充能量的时候;第二阶段是大雪覆盖、黑颈鹤找不到食物的时候;第三阶段是从当地农民进行春播开始到黑颈鹤飞走为止。
作为民间环保团体,协会的经费十分困难。在他们的努力下,协会争取到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全球绿色资助基金、英国环境发展基金等国际环保组织对滇东北黑颈鹤保护工作的援助及支持。
协会组织志愿者在黑颈鹤栖息地共投放了6万多斤食物,缓解了“人鹤争食”的矛盾,确保了黑颈鹤的安全越冬。协会还特意在大山包乡、马树乡等黑颈鹤的栖息地,聘请了6名当地村民为护鹤员,负责投食和救助伤鹤、病鹤。
有一次,大山包跳墩河护鹤员宋正礼发现一只黑颈鹤因营养缺乏晕倒了。他赶快将鹤抱起来查看,发现这只鹤的脖子上有一圈红线,估计是在繁殖地被人因“祈福”而拴上的。随着黑颈鹤慢慢长大,脖子增粗,造成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宋正礼急忙解开了这个“死亡之结”,给鹤喂水喂玉米后送到乡畜牧兽医站输液,这只鹤纯终于得救了。
协会成立至今,共救治了15只黑颈鹤。
除对黑颈鹤的救助外,协会还通过出版会刊、创办并更新环保专题网站、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开展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有效提高了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村民以及社会各界公众的环保意识,缓解了“人鹤争食”、“人鹤争地”的矛盾,促进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以及当地地方环境法规、制度的出台。
当被黑颈鹤啄食了春播的粮食时,现在,质朴的大山包群众会说:“吃了就算了,大山包有了黑颈鹤才出名,否则就是因为贫穷才出名。”“既然黑颈鹤不嫌弃我们,每年都要飞到这里来,我们也要对得起黑颈鹤。”
10年坚持换来鹤舞蓝天
“只有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永续黑颈鹤的飞舞”
协会对黑颈鹤的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协会和孙德辉、王昭荣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和表彰,协会会员从成立之初的7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会员有教师、学生、医务人员、新闻工作者、个体经营者等,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在志愿工作中,志愿者不仅体会了快乐,磨砺了品格,也增长了才干。
王昭荣告诉记者,虽然协会没有经济来源又要开展宣传教育及保护工作,但志愿者并没有怨言,所有活动全都实行AA制筹款办事。“协会能有今天的成绩,正是保护黑颈鹤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环境珍爱自然的爱心激励着志愿者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实施项目。”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2007年协会共收入68107.80元,主要是会员会费、协会荣获2006年度“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三等奖奖金及社会各界捐助,当年支出为58830.6元,协会对每笔收支都进行了详细记录,甚至小到“购买网站资料备份空白光盘的25张50元”的支出也记录在案。
据了解,协会除了在大山包开展黑颈鹤保护活动外,还在昭通永善县茂林乡、巧家县马树乡、曲靖市会泽县大桥乡等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开展保护活动,并把保护黑颈鹤与关爱栖息地村民、资助贫困地区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环保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促进,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协会10年来坚持不懈的环保宣传及保护活动,曾被宣布灭绝的黑颈鹤数量开始逐年递增。据介绍,近年来由于新的越冬种群的发现,大山包越冬黑颈鹤的数量已从1992年的350只增加到
2003年1月大山包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2月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6月加入了东北亚鹤类网络。云南省内外的环保人士及国内外专业机构、环保组织把更多的支持投向了滇东北高原,国际鹤类基金会已连续3年在大山包实施“在中国云南越冬的黑颈鹤卫星跟踪科研项目”。
保护黑颈鹤的步伐不能停歇,保护黑颈鹤的行动没有止境。王昭荣说,黑颈鹤是云南人民的骄傲,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只有让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爱鹤护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滇东北高原才能永续黑颈鹤的飞舞。
[本文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