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研究》前言
全世界现生存鹤科鸟类15种,黑颈鹤是其中科学发现最晚(1876)的一种。黑颈鹤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之一,也是15种鹤中唯一完全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黑颈鹤在被科学发现、定名后的百余年中,由于其分布地高寒偏僻,以及区域社会各方面在相当时期与外界相对闭塞等特殊的历史原因,致使在科学上对它进一步的研究一直十分有限,它也因此成为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我国科学家对黑颈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黑颈鹤的分布、数量、越冬、繁殖、环志、迁徙、种群结构、栖息地、自然保护、人工饲养繁殖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许多关于黑颈鹤的科学空白。与此同时,在国际鹤类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简称ICF)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黑颈鹤国际间的全面调查和自然保护工作也在黑颈鹤的分布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展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黑颈鹤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有了巨大进展,这是与国家林业局(原国家林业部)和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也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有关管理机构给予的支持密不可分。
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黑颈鹤的研究及保护工作,历时多年,野外工作范围涉及云、贵、川、甘、青、藏等黑颈鹤的主要分布省、自治区。本书即是我们在总结多年的黑颈鹤野外研究成果和参与推进黑颈鹤自然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整理了国内外有关黑颈鹤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资料精心编著而成。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黑颈鹤基础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仍然开展得不多,特别是比较系统的解剖、组织、生理生化、遗传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因此本书中这方面内容的薄弱和欠缺是显而易见的。
本书第六章(人工饲养繁殖)由北京动物园张敬、张金国、曹振家、刘玉平、赵锡森承担编写。国际鹤类基金会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
我们对国际鹤类基金会创始人乔治·阿其博(George Archibald)博士为本书作序感到非常荣幸,也深深感谢IUCN/SSC鹤类专家组成员安徽大学王岐山教授在百忙中惠予审稿,感谢吉姆·哈里斯(Jim Harris)先生和玛丽·比索普(Mary
Anne Bishop)博士审阅部分文稿。同时,我们对在野外观察和资料整理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错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李筑眉 李凤山
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