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使人类的思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中国科技馆前馆长王渝生教授在昭作科普报告速记
昭通市科协常委、本会主席
王昭荣
“‘两弹一星’到底是指什么?”,“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嘛!”,“如果正确答案是100分的话,你们只能得67分!因为‘两弹一星’实际上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这是
现年63岁的王渝生教授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专业,相继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馆任馆长、研究员。为十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委员会执委、国际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渝生教授从事科技史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多年,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文化通志·数学卷》等书籍,主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科技卷》、《中国科学家的崛起》、《数学大师》、《天文泰斗》、《回顾与展望——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和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启示录》、多卷本《中国数学史大系》、《西学东传人物丛书》等,主译李约瑟《聆听大洋彼岸的回声和反响——回顾跨越太平洋两岸的科学文化交流》等书,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优秀科普著作暨科技进步奖等。
“宇宙万万岁,地球千万岁,人类万岁,文明千岁,近代科学一岁,可是就是这一岁的近代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用的大多数东西,都是科学带给我们的。”王教授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形象的阐述了科学带给世界的巨大贡献,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2006—2020年)》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战略研究专题组的组长,王渝生教授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等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等新的科技革命的五大高新技术,从全面、协调、统筹、五个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到了解必要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并具备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向科普工作者们介绍了科学的历史、科学的现在、科学的未来、已知的科学、未知的科学以及国内外的科技成果,从二十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到未知世界的四大难题。“如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科学的精神就是第一精神力量,科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上层建筑,还是一种文化。”王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科学观点。
最后,
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