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真情与艺术梦境

——大型情景诗画舞蹈《鹤舞高原》观后

文艺评论 ■ 杨德

 

    20079月,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创作演出的以讴歌大山包人——昭阳人悉心呵护濒临灭绝的黑颈鹤,从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范的感人故事的大型情景诗画舞蹈《鹤舞高原》在该区首届苹果文化旅游节问世。该舞立足于放胆创新尝试,不因循前人旧格,给鹤舞以新容新意,首演即受到各方面好评。为客观评介这台取材特别意义特殊的节目,本文从回溯、解读鹤舞含义和中华鹤舞、云南鹤舞历史传统谈起,对该舞的内容、特色、主要成就和价值等进行析说。 

关键词  鹤舞  中华鹤舞  云南鹤舞  传统  崇鹤敬鹤风俗  黑颈鹤  昭阳区  大山包  情景诗画舞蹈《鹤舞高原》创新  延展  价值 

 

中华、云南鹤舞的历史灿颜

鹤,古人视之为仙禽,俗称露鹤、元鹤、玄鹤,誉之为千岁象征。1人们提到它会立即同吉庆、长寿、德义、经久、喜悦、福气等连接到一起并由此引发美妙无尽的遐想。言及鹤的舞蹈,自然也会赋予它相同的含义,让它成为许多特定场合表演的富含个性色彩集纳众人视线的舞蹈品种。相传起源很早。据《史记》卷二四《乐书》言,春秋后期晋国(地区)一位叫师旷的宫廷乐师弹琴时,有16只元鹤闻声聚集于廊门下,再奏之,鹤即“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师旷说,这是德高义厚的乐舞,往昔是德义之君黄帝“为大合鬼神”(祭拜天地飨祀鬼神祈祷吉祥)用的。2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卷二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和衍绎:“师旷奏《清角》,有鹤集廊门,延颈而鸣,饰翼而舞。今世有驯养之鹤,闻歌曲拊掌而舞者习之也。”从文献溯知,鹤舞经历了先是禽舞(真鹤舞蹈)问世而后演变为禽舞、人舞(人跳鹤舞)并存的过程,即:最初是师旷鼓琴时真鹤闻声飞至,鸣唱跳跃,出现“延颈”(伸仰颈项)唱歌,“舒翼”、“饰翼”(扇动双翼并做出各种造型姿态、动作)舞蹈的真鹤歌舞;后来,鹤被人驯养教点,听到人歌唱和拍掌便会跳起舞来,让人好生羡慕,于是人亦跟着仿习舞动,从此产生了人模拟鹤的形象动作表演的鹤舞。由于传说《清角》是上古时代“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的乐曲,3与信仰祭祀风俗有关,用作引鹤之乐亦即为鹤舞伴奏,因而无论是鹤跳的鹤舞还是人跳的鹤舞,在人们心中实际都具有与黄帝故事牵涉的德义、吉庆和神性象征的意蕴。由此而知,以人表演的鹤舞由来已久,附着于其上的文化寓意十分厚重,在中国传统祝福类民俗舞蹈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鹤舞从远期走来,在历史上不止显形于中原地区,2000多年前边陲云南也已出现鹤的乐舞端倪并为后人留下优美清晰的形象印记——出土于祥云县检村的战国南方型青铜编钟钟体有双鹤对舞纹饰,4宛若告诉今人那时鹤舞是在编钟伴奏下跳跃的;它也许不仅是禽类鹤舞,而且可能亦有人仿鹤表演的鹤舞,应是当时拥有贵重乐器编钟的有身份、势力的王者、酋首举行或在场的重要场合跳的舞蹈之一。从战国以降,崇鹤敬鹤习俗及鹤舞在云南一直流行未绝。唐代南诏(今云南)别名“鹤拓”(意为白鹤开拓的疆土),南诏腹地大理被誉为“鹤拓”、“鹤拓西云”之地,5鹤崇拜风俗颇盛(见下图)。

 

 

宋大理国时期亦然,《大理国梵像画卷》(又名张胜温画卷)第26节“因揭陀罗尊者”膝前画着捋毛或侧立的双鹤,第45节“慧可大师”(禅宗二祖)、第46节“僧璨大师”(禅宗三祖)身后分别绘五只、二只翔鹤,画面把当时人对鹤的崇爱与佛教信仰糅合到一起,教两者同人的日常生活靠得更近。昆明市晋宁洗澡潭观音洞大理国至元代壁画曾残留人鹤相舞的形象;官渡区始建于南诏后于清代重修的土主庙原址廊房门墙绘画、墙基石刻曾残存鹤舞形象和人耍鹤(舞鹤)的画面。解放前大理最大最著名最古老的洞经音乐会鹤云会,会名源自前述“鹤拓”和“鹤拓西云”典故之义;据会谱载,该会根出南诏清平官和宫廷乐师后人相组的乐会,原名不可考,清代定此名,清末时由会员推举慷慨出巨资撑持会务的中医大方家兼民乐家大春堂药铺老板杨锦任会长,下传其长子鸿医国手兼画家、民乐家杨质夫接任(至解放初杨质夫遭受冤狱谢世后该会始散);该会可谓以鹤为会魂乐魂,谈演洞经时挂的桌围均刺绣飞鹤、舞鹤、祥云,乐堂上方横幅八仙像下绣“雅乐声韵/鹤舞云翔”字样,虔诚敬鹤的唐宋古意古影宛若飘绕在乐人乐韵之中。相传现存白、纳西、汉族等民族民间流行的道具白鹤舞、灰鹤舞、雁鹅舞(“雁鹅”是民间对白鹤的惯称)等系南诏大理国时期鹤舞的延续。6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傈僳族民间传统勒巴舞中的雁鹅舞(傈僳语叫“郭得”,即白鹤舞)源于清代相邻村寨的藏族师傅教传,而藏族勒巴舞据说最早是从唐代吐蕃地方学来的。纳西族古老东巴经典《孟兹》(挽歌)有白鹤歌舞的情节描述;东巴舞谱、勒巴舞谱写有白鹤舞的名称和跳法。7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后山原青龙寺建筑遗址废墟曾现古代鹤的形象——鹤舞石刻、砖雕残件……。上述资证说明,云南鹤舞和崇鹤风俗存在着一条古老深厚连续不断的“线”,它在民俗文化土壤中生根、存活、延伸,迄今仍频显于若干地方的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以其亲近人的独特艺术形式、情感魅力和寄托民众心愿的某种思想内化功能,对人的精神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当然,鹤舞长期在民间风俗活动中只是一种娱乐、祝福穿插的样式,较少被人编排成单一节目进行表演,将其编成情节化戏剧化的大型舞蹈上演在历史上更属稀罕。8于此,人们很自然地会将视线聚向滇东北,那里新近亮相的一台新颖优美的鹤舞——大型艺术舞蹈《鹤舞高原》像金秋丰稔的佳酿盛餐和五彩之梦,牵引着四面八方人的注意力,让人感到兴奋、惊异和叹服。将这台舞蹈视为中华鹤舞、云南鹤舞在当代的一项创新延展,应是名副其实的。

 

别开生面的现代大型鹤舞节目

2007年国庆前夕,以生动表现各民族山民悉心热爱并倾情呵护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禽类黑颈鹤为主旨的新创作——大型情景诗画舞蹈《鹤舞高原》在中国黑颈鹤之乡云南昭通市昭阳区上演。舞蹈分序·千古高原、第一幕——梦幻湖畔、第二幕——生命之歌、第三幕——爱的高原、第四幕——锦绣家园、尾声·吉祥鸟等部分,以发生在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之乡——黑颈鹤越冬栖息地中国昭通市昭阳区著名大山包神秘、宁静、高寒、苍茫、僻远的融冰清湖(海子)和草坡湿地环境中,善良质朴却生活异常贫困的山地居民待黑颈鹤犹似家人,常匀出本不充裕的口粮喂鹤从而使生性胆小易惊的鹤群能同人近身相处达到依恋难舍程度的感人真情为原型,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充满想像力、现代感与独特乡土、民族风味的丰富舞蹈语汇,谱写出一曲人和大自然互融互爱的感天动地沁人肺腑的颂歌。

舞蹈历时90分钟。在贯串首尾的“雁鹅雁/雁鹅仙/雁来昭通九月天/从前把你叫雁鹅/现在喊你黑颈鹤/你是天上仙/你是人间娥/黑颈鹤儿咕嘎咕/大山湖里唱天歌/咕嘎咕嘎唱天歌”  童谣主题歌声滋润的优美旋律流动中,在山地行走、犁田、织布、采集、抛食、祝祷、祭祀等山民生活民俗表演的烘托下,昭阳彝、苗、汉族儿女角色和舞台情景中的“黑颈鹤”群渐次出场,依序分别或交叉表演儿童群舞、男青年群舞、女青年群舞、雄鹤群舞、雌鹤群舞、雄鹤雌鹤共舞、男女青年共舞、儿童与青年共舞、儿童与鹤共舞、青年与鹤共舞、男女青年或雌鹤雄鹤独舞、双人舞等,以疏密有致激缓交融的手法安排各个舞段,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紧凑,情绪起伏得宜,突出舞蹈形式美、活力美、动感美、韵律美的长处,使大型舞蹈的艺术特性得以充分合理的展现。舞台上,观众视线所及一是人——待鹤如亲对鹤珍爱有加的分别身着羊毛硬壳披毡、绣花衣、蝶状绣片衣裙等的汉、彝、苗族男女同胞,用错综变化的优美舞蹈动作、姿态和场位、队形调度描绘出他们盼鹤爱鹤喂鹤护鹤赏鹤赞鹤念鹤及为鹤祈祝的深情与情景;二是“鹤”——由人扮演的既含仿生模拟味又浓具经艺术抽象概括处理的人格化魅力的红顶黑颈白身黑翼(或全身白地加黑羽状边、或通身素纱衣裙)的活泼可爱的“黑颈鹤”,以虚实交汇的富于造型性的舞姿尽情展现它们珍异、高贵、绝美和不畏风雪雷电遥飞千万里的艰辛、刚毅及对大山包人与地的无限眷恋之情;三是景——蓝天、白云、草山、坡埂、湖水、湿地、冰凌、雪花、土屋、旱地、稼禾等交错组构,在明秀安谧又荒旷清远中透现着罕见的人间净土大山包的美丽奇景——人鹤亲切共居的绝妙家园,人“鹤”共舞其中,人、“鹤”、景三者浑然融为一体,叫人从亦真亦幻若实似梦的舞台及其表演效果中仿佛感受到人性的善美与天地自然之爱化合为一的绝妙。只要大幕拉开,观众在顷刻间就会被深深吸引,编导的创意、编舞和对整台晚会各要素的具体设置与综合安排,都体现着周到思索和充满新意追逐的痕迹,那留心于时代美感,落点于当代城乡观众不断变化发展的审美情趣和习惯,以大量施展现代手法同时恰当运用乡土民间舞蹈(如苗族芦笙舞、汉族四筒鼓舞、彝族铃筒舞等)素材并使之巧妙出新的明显不跟风的创作意图与立足于大胆探寻滇东北舞蹈个性的勇气和实践,使节目具有“超越”的活性和不落俗套之长,首演即赢得广大观众的热烈掌声和艺术界专家的赞许。

 

正确坐标结出艺术发展良果

《鹤舞高原》的创作演出由中共昭阳区委、昭阳区人民政府主办,昭阳区文化体育局承办,王勇总编导,马玉兰总监制。出场演员70多人,完全来自昭阳区本地,其中不足半数是专业工作者,多数是业余演员;非专业部分包括学生、教师、医生、护士、机关工作人员、工人、农民成员,其中19名学生小演员年龄811岁,最小的只有6岁。这部分演员经短期有效训练和参加排练实践后专业基本功提高很快,舞台表现极佳。对这样一个实已超过昭阳区自己平时相关基础和承载能力——其中包括演员数量、条件均较难满足舞台基本需要的大型节目遇到的问题,惯常最便当的做法是可选择在资金支持下寻找非本地的专业“外员”来支撑。《鹤舞高原》不这样做的主要用意在于欲把根扎牢在本地,在本地增强艺术人脉、人气,通过筹措、创作、排练、演出、运作等一系列实践培养、壮大乡土艺术队伍并发现、栽培艺术尖子,培养一批人,同时造就一种精神,促进地方、民族艺术健康发展,让节目真正属于自己,不让它因借(租)来的“外员”在而兴,“外员”离而亡,令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创编的节目仅为应付一二次特殊演出任务或只为夺个奖项后便昙花一现地远离观众视线,最后以品尝什么也留不下的苦果告终。昭阳区这样做的期待是要让节目及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像黑颈鹤永远选定大山包为越冬栖息地一样能长久伴随昭阳人民,不仅是黑颈鹤之乡昭阳的一台随时可赏的保留晚会节目,而且希冀逐渐将其锤炼成鼓舞人的浓具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昭阳艺术品牌和引领昭阳文化艺术潮流的旗帜。坐标正确产生的结果是良性的,演职员们因此获得莫大的激励,个个是那样卖力,那样入情用心,为做“鹤迷舞痴”而舍得吃苦,勇跨难度,超越自己,为编织昭阳鹤舞艺术文化全力投入,最终使节目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此特别值得提及的一点是所有演职员心中皆烙印着一个鲜活警人的与“10”相关的数字信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8810月曾在北京宣称,未来10年,将有黑颈鹤等10种珍稀动物在中国土地上消失。这个饱渗忧患味的警报似的信息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实已化作演员们的使命感和力争节目上佳的原动力。当然,一种令人欣慰和鼓舞的自豪感也同时在每一个舞台实践者心中荡漾,因为大山包千百年来宜于黑颈鹤栖息、延生、繁衍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恒守不移,因为人——大山包人——昭通市昭阳区人对鹤和自然生态的真心挚爱一直恒守不变,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预言不仅逾期没有应验,而且趋势正好相反,飞来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一年比一年增加。目前全世界黑颈鹤虽然仅存8000余只,但其中至少有1300多只每年以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为栖息佳址应时飞至,在此度过一个又一个感受人间温暖的丰足快活的冬天。科学跟踪调查表明,在大山包觅偶、结对、繁殖并始终相守不变的黑颈鹤“恩爱夫妻”和它们后代的数量,每年都在上升。鹤群中那些一飞抵大山包就迫不及待向在湖边庄稼地劳作的乡亲靠拢仿佛欲与之叙语问候的鹤俱是年年来大山包的“雁鹅老亲”(当地人称黑颈鹤为“雁鹅”,常来者为“老亲”),它们对大山包人抛来的为其准备的玉米等食品见之就啄,没有顾忌,啄食中大约因惬意而不时展扇双翼,成群地跳起舞来,让人感觉宛若一种以舞示谢、示敬、示亲的表达,情景纯然真切,至为感人。可以说,大型情景诗画舞蹈《鹤舞高原》就是在这种天地人鹤(和)的感动和激情中诞生的。它给予主创人员创作灵感,给予参演人员难以抑止的表演冲动,让剧组成员都深陷在自己编和参与演的故事里,去经历,去体尝,去受感动,同时也感动别人。总编导王勇对此感触尤深。多年来他曾频频冒着冰雪严寒踏足大山包,去探访、拍摄、熟悉、品味他时刻牵挂于心的黑颈鹤,思绪随鹤翔远飞近,为鹤忧,为鹤喜,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同鹤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仿佛前世今生尽在此中——《鹤舞高原》能突破种种难关顺利完成创作,达到挥洒自如的较理想的高度,究其基本原因,显然和这亲临实地体验感受获得的反复积累加扎实的艺术专业修养分不开。总监制马玉兰身为昭阳区文化体育局局长,怀着对家乡文化艺术和黑颈鹤深沉的爱,不怕面对和承受因进行艰难艺术尝试而出现的种种困难与压力,始终坚信所选定的目标、路子不错,虚心求师讨教,忙上忙下,视苦为乐,带动全局人员,用辛勤付出保证了节目创作演出的出色完成。《鹤舞高原》营织的执著创新推动地方艺术发展的精神随节目上演受到社会的一致赞扬,在昭阳区已是有口皆碑……。

 

     

也许古代鹤群举目可见,听到乐声便来与人作伴,和人共舞,因而那时的鹤歌鹤舞在人心中虽属高贵玄美并带有几分神性,却并不一定显得特别稀奇吧;而如今情况则完全不同,鹤类早被推至珍稀难觅行将告别大地之列,鹤及鹤舞的珍贵度已至可用“神圣”、“稀罕”二词来标定的地步。由于这样,《鹤舞高原》亮相的价值分量就非比寻常了。

随着《鹤舞高原》上演,滇东北新鹤舞仿佛不仅渐成一个特定名词而且似将成为一种现象留在人们脑际。《鹤舞高原》现身昭阳的前后这段时间,街谈巷议和耳闻目睹的客观事实宛若皆表达着一种感觉或曰一个结论:有黑颈鹤的飞翔、舞蹈、歌唱,大地不会孤寂,人世必会昌兴,因为按中国的古老传统,被誉为仙禽的玄鹤起舞或人舞玄鹤寓意皆代表长寿与吉庆,《鹤舞高原》的深刻内蕴恐怕也应是这样的。该舞的问世将不仅对升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对濒危珍稀物种保护主题实践的进一步宣传推动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作为中国鹤舞类节目的一件大型作品能在西部边省一个条件有限的区县出现,其敢作敢为的创造精神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探索佳绩亦应予以特别褒颂和推崇。

昭阳区及整个昭通市自古是积淀深厚富于创造的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发展潜能巨大,她的每一项文艺成果都代表着当前的踏实迈步和未来前景的美好。多年来笔者一直深切关注着她,期待曾闪闪发光名扬天下的乌蒙文化、朱提艺术重振雄风,让世人在哪里都能感受她的存在,领略她与众不同的风采。9相信《鹤舞高原》面世带出的效应和激起的涟漪,会在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化艺术蒸腾繁荣的景象已距昭阳不远。

大山包——黑颈鹤——昭阳鹤舞,活像一组绚丽耀眼的地域人文符号,映入人的视窗与记忆,除了呵护、赞美、珍惜,谁也不能把它淡忘!

 

[作者简介] 杨德鋆,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民族民俗学者、民族文化研究专家。

 

 

1 《淮南子·说林》:“鹤寿千岁,以极其游。”唐人王建诗《闲说》:“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说郛》卷五十·18:“露禽,鹤也。《古今注》:千岁变苍,又千载变黑,所谓玄鹤也。子野鼓琴,玄鹤来舞露下,则鹤鸣也。鹤之驯养于家庭者,饮露则飞去。”(见《师旷禽经》)。宋人韦骧《钱塘韦先生文集》十八《醉蓬莱·廷评庆寿词》:“惟愿增高,龟年鹤算,鸿恩紫诏。”“鹤算”即鹤寿,为祝人长寿之词。

2 《史记》卷二四《乐书》:晋平公要师旷表演琴艺,师旷认为晋平公“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本人所好者,音也。……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元鹤二八集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与师旷奏乐引鹤歌舞相关的古人赞美黄帝“德义”的具体表现可见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五帝》篇引《周易》《尚书大传》:黄帝创造衣、屋、礼、法,“兴事创业。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施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吴树平校释本第1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3 《清角》,传说中上古黄帝时代的乐曲。《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作为《清角。》”

4 图一采自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4《滇/昆明》册,图209。文物出版社,199312月出版。该书对该图编钟钟体纹饰释为“孔雀”,不确。图中左一、三两只钟的纹饰应是双鹤。编钟原件陈列在大理州博物馆,笔者曾亲临近观。特说明。

5 《新唐书》卷222下·南诏传:“南诏别名鹤拓”。(元)失名《白古通纪》:“昔珥河之地……。时观音大士开疆,水退,林翳,人不敢入。有二鹤,自河尾日行其中,人始尾鹤而入,刊斩渐开,果得平土以居。”王叔武《云南古轶书钞》(增订本)第565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鹤拓西云”又作“鹤拓西番”,原大理古城南门外旧文献楼清代匾额。

6 大理白族耍鹤(跳白鹤)开场时有人赞念:“南诏千年耍到今,苍洱白鹤拜观音。拜得观音开口笑,多子又多孙”。丽江纳西族春节表演灯彩舞蹈《鹿鹤同春》时旁边有人颂唱:“马鹿白鹤千年会,年年迎春送福来。鹿角挂着千年彩,鹤翅扇来吉祥风……”。

7 杨德《美与智慧的融集》第12612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又,杨德《凝结在纳西古老图画象形文字里的音乐》,《文艺研究》1998年第35456页。

8 新中国诞生以来云南专业文艺团体演出(包括大型活动表演)中,鹤舞不乏现身于舞台(舞场)者,惟绝大多数是为着造气氛而穿插安排的仿民间戴鹤身道具上场的仿生鹤舞表演;经创作加工赋予新容新意进入节目者亦有,但极少。2000年“‘迎接新世纪’云南新剧(节)目展演”大理州参演节目大型民族歌舞《玉洱银苍》第一章《鹤拓天籁》内,为体现“鹤拓”大理典故意境,加入了利用民间素材经艺术化揉搓处理使之变化提升的白族鹤舞,形式新鲜,获得好评,可惜舞蹈只为点缀,太短,未能留给观众较深印象。

9 为宣传昭通,让乌蒙文化走出来,1988年,笔者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策划和实施,特意设计、推荐昭通地区苗族(彝良、永善“阿猛劳”即大花苗支系)芦笙舞方队参加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游行表演;民间舞蹈小彩龙、四筒鼓舞参加云南民族民间歌舞晚会表演,继而赴广州参加广东省首届欢乐节文艺演出;策划、筹措、安排昭通地区文化局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举办“昭通地区奇石和苗族服饰展”(后展览因故未到)。对昭通赴昆参加艺术节的节目笔者在《规模空前的民族民间艺术展演-1988年云南民族艺术节开幕式民族民间歌舞游行表演介说》一文(载《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6期)和拙著《美与智慧的融集》中作了介绍。1994年,笔者同昭通地区行署文化局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联合考察、摄录,出版电视教学片《滇东北面具艺术》等成果。2000年再度同该局联合进行文化考察,应邀为正欲筹建的昭通博物馆提供建馆和展出内容方案。对昭通未来文化发展走向,笔者曾撰文《呼唤:乌蒙文化走出来》,刊于昭通地区文体局《文体工作通讯》20003期;笔者文章《艺苑迎春花灿彩-“迎接新世纪”2000年云南新剧(节)目展演观赏简记》,刊于《民族艺术研究》20011期,对昭通地区文化艺术发展亦抒发了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