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日报·鹤都晚刊》2007910“第一眼”栏目特别报道★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昭通日报·鹤都晚刊》记者  马胜虹

 

“希望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下,你们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将来也用爱来回报社会。”98日中午,一个特殊的座谈会在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办公室进行。参加座谈会的除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昭阳区妇联和残联的有关人士外,还有昭阳区大山包乡、田坝乡的几名贫困学生,以及在昭通城内没有血缘关系却相依为命的奶孙俩和一靠拣垃圾为生的老人。
  在与会的弱势人群分别得到“妙舍助学基金”及黑颈鹤保护志愿者的爱心资助后,记者得知他们在贫困线上艰难求生的故事——
  

寒门学子赵孔银:扛两袋洋芋住校求学
  家住田坝乡凉山村的赵孔银现在乐居一中求学,已是高三学生的他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脸色显得有些苍白。赵孔银的家乡凉山村坐落在高山腰,那里霜雪多、冷风大、气温低、土质薄,地里只能种洋芋和荞麦,而且产值极低。赵孔银的父亲常年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计就靠母亲种地来维持。赵孔银读高一那年,书学费是向亲友借的,由于没有能力偿还,上高二时就没有办法再借了。假期里,赵孔银去他乡打工,结果挣来的钱全给了父亲看病。开学已是两个星期,还没凑到学费,仅有50元钱的赵孔银索性扛起两袋洋芋就踏上去学校的客车。车费花掉40元!到了学校,没钱交书学费,班主任徐可波老师替他垫付了。得知赵孔银扛两袋洋芋住校后,徐老师又给他送来钱,叮嘱他一定要去食堂打饭吃。
  “徐老师已经替我垫付1500元钱了!” 赵孔银默默地记着班主任的好,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老师,就拼命地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这些年来,为了求学,他没少挨过饿。高一计算机会考时,身无分文的他饿了一整天后,晚上向同学借了5元钱,第二天进城车费花了4元钱。为了考好试,饿得头昏眼花的他只得把剩下的1元钱买了两个包子来充饥。考完试后,没有路费回学校!幸好有位同学用单车带了他一段路,天黑了他才摸回学校。
  昭阳区妇联一位姓彭的女士不久前得知赵孔银的情况后,及时联系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协会决定,用协会争取到的爱心志愿者捐助的“妙舍助学基金”来帮助他,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期资助他500元钱。
  在98日的座谈会上,和赵孔银一样得到“妙舍助学基金”资助的贫困高中生共有6名。学子们表示,将来一定把这爱心接力棒传下去。
  

靠低保维生的刘纯芬:雪里拣来的孩子也是宝
  今年68岁的刘纯芬背有些驼了,由于这几年经常生病,清瘦的面容皱纹更深了。“现在,惟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小燕燕!”
  小燕燕是刘纯芬老人在雪地里捡来的孩子。1991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家住昭阳区东菜园的刘纯芬在公厕门口发现一个弃婴。一看就是刚出世不久的婴儿!可怜的孩子,在两寸深的积雪里一声也不吭,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只有小眉头在翕动。“什么人做绝事,把孩子扔在这里啊!”害怕孩子被冻死,老人把孩子抱到怀里,并来到派出所。派出所给老人出具了个证明。见派出所没人可以照看婴儿,老人只好把孩子抱回家。夜间,在老人温暖的怀里回过神来的孩子终于哭了。老人知道,孩子是饿了!
  第二天,老人抱着孩子来到妇联。妇联回话:“您先暂时带着,如果有人要领养孩子,我们及时通知您。”抱着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又哭了,老人心痛不已。
  以后的日子,没有人来领养这个孩子,老人就只好一直带着她,并给她取名叫小燕燕。“清清静静的日子不会过?要无事找事做?”老人的四个子女均不同意老人领养这孩子。
  上个世纪60年代,刘纯芬在自己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的时候,家住河南的丈夫说要回老家一趟,结果一去就杳无音信。为了养活四个孩子,勤劳的刘纯芬风里来雨里去,又当爹又当妈,敲公分石、拓土墼、当洗沙工,甚至卖血……四个孩子总算拉扯大,也都成了家,并都有了下一代。

四个子女日子过得并不富裕,都希望老人能清清静静地安享晚年。没想到,老人却领了个弃婴来。
  转眼间,小燕燕已快16岁了。这十多年来,为了让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有饭吃、有学上,靠领低保金生活的刘纯芬帮人做针线,找学校减免费用,委实操了不少心。小燕燕由于当年被弃在雪地里,让白雪伤了眼睛,所以至今视力不好。让老人难过的是,家里买不起电视机,小燕燕常常悄悄跑到邻居家窗口前看电视。而让老人感动的是,当自己卧病在床时,小燕燕又会跑来嘘寒问暖。
  眼看自己越来越老,身体也越来越差,刘纯芬老人着急了,孩子正是上学的黄金阶段,正需要用钱。值得庆幸的是,在得知小燕燕的情况后,区残联、区妇联等部门一些爱心人士给予了孩子极大的关爱;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今年知此事后,也决定每学期用“妙舍助学基金”资助她300元钱。

 

拣垃圾的刘宗荣:为了粮油钱而奔波
  今年66岁的刘宗荣是昭阳区洒渔乡人。中年时,老伴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女儿。由于家里太穷,小女儿被大爹家领走,刘宗荣便带着大女儿靠种点山坡地维持生活。
  1986年,大女儿远嫁他乡。因夫家负担重、生活较为艰难,大女儿仅在2001年回娘家来时给过父亲100元钱,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也再没有给父亲一分钱了。
  原本养儿防老,可刘宗荣老了,却没人管了。山坡地广种薄收,刘宗荣放弃种地,来到昭通城谋生。刚开始,他学着编箩筐卖,由于编织水平有限,没有赚到什么钱,没有一技之长的刘宗荣只好去拣垃圾来卖。这一拣就到了现在。
  前些年,刘宗荣靠拣垃圾每月也能挣到百多元钱。可后来,由于患了脑晕病,车多时就不敢出门,等车少时出门垃圾已被人家拣完。收入越来越少,有时一晚上连一角钱的东西都拣不到,原来存有点的老本也吃空了,现在每个月只能拣到几十元,粮油钱都成了问题。
  十多天前,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理事会成员申正勇遇到刘宗荣老人,便与老人聊了起来,知道老人生活有困难后,他记下老人的地址,并于96日相约其他理事会成员来到老人家,见老人居住的地方里里外外除拣来的编织袋或破鞋子之类的垃圾外,一无所有,大家当即给老人100元钱。回来后,大家商量决定,每人每月拿出10元钱,凑够100元,月月给老人送去。
  接到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理事会给的钱后,刘宗荣老人激动地说:“粮油钱不用发愁了。”
  涓涓细流,汇流成河。昭阳区爱心人士及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正用实际行动关注弱势、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相信在他们爱心的感召下,更多的爱会聚焦在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奏响和谐社会进行曲!

图为98,本会邀请昭阳区妇联一道在本会会议室与受资助贫困高中生座谈并对每人发放500元助学款。    牟延安/

 

图为黑颈鹤保护协会、昭阳区妇联的同志与受资助的贫困中学生在位于昭阳区政通路2号的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门前合影。牟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