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2007年6月22日《新周末》第五版“新闻调查”推出本会专访
人鹤和谐大山包
——记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
《云南日报》记者 李海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黑颈鹤轻盈扇动着翅膀,展示优美的舞姿,像远行的游子从千里之外如约而至,经历了长途迁徙的黑颈鹤,又回到大海子边栖息,先是几只,再是一两群,随后,1200多只黑颈鹤陆续飞抵大山包,开始了它们在这里6个多月的越冬觅食。
从1988年昭通大山包发现黑颈鹤至今,这一世界珍稀、濒危的生灵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闯入贫瘠荒凉的大山包后,又是如何摆脱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困境呢?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究竟为它们做了些什么?预言在2000年就灭亡的黑颈鹤为何又成倍增长?记者从10年来默默奉献的护鹤使者中拾零,揭开一幕幕人鹤和谐共存的动人事迹。
留住大山包黑颈鹤的美丽
在昭通大山包,人们一提到黑颈鹤,就不会忘记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许多人。
王昭荣以真挚的爱描写黑颈鹤,咏歌黑颈鹤,抒写它们与大山包融为一体的典雅诗篇。而孙德辉自从将镜头对准黑颈鹤的那刻起,他的心就再没离开过。为了黑颈鹤,他不知多少回潸然泪下,他说:“也许,那是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今年4月2日,2006年“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活动在北京中日友好环保中心落下帷幕,中国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主席、云南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昭荣,10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黑颈鹤保护工作达到6000多小时的护鹤使者,与全国其他9位环保人士一道荣膺“中国十大环境新闻人物”。
获此荣誉仅仅是王昭荣10年来的一个小小缩影。王昭荣不但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鹤类及水鸟专业委员会成员,还在2005年度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2006年被中华环保联合会评为“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先进人物”;2006年度被昭通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昭通十大优秀青年”;2007年被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评为“第二届中华当代环保名流口碑金榜”上榜人物等。
王昭荣诸多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他爱鹤、写鹤和护鹤的辛劳付出。王昭荣是1994年与鹤结下不解之缘的,当时在昭阳区靖安乡任教的王昭荣因与在大山包工作的少女李朝美相爱。在爱情的驱动下,每年假期,他都迫不及待地抵达大山包。大山包广阔无边的沼泽地旁,哪里有黑颈鹤,哪里就有他和爱人相依相亲的身影。热恋中的王昭荣爱上了这群美丽精灵。他认为,黑颈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自己心灵的写照。
1997年,王昭荣被调到大山包任乡长助理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与鹤群朝夕共处,他爱鹤就像爱他的恋人一样,抒写有关黑颈鹤的爱情诗、散文诗成了他业余的主要功课。1998年元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多年来自发考察、保护黑颈鹤的生态摄影家孙德辉,王昭荣才真正了解到这些美丽动物的稀有与珍贵。1997年3月,大山包有黑颈鹤因故死亡了。听到消息的孙德辉赶到现场后非常痛心,为了这样的惨剧不再发生,他将自己多年的摄影作品制作成宣传展板,一个人扛着展板来到了大山包办展览。他希望在村民中广泛宣传,告诉他们不要把沼泽地的泥炭挖了当柴烧,见到黑颈鹤不要惊吓它们,要留给它们更多的自然空间。
出于共同的爱好,孙德辉、王昭荣在1998年12月4日,在大山包发现黑颈鹤1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保护黑颈鹤的民间环保组织——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由孙德辉担任第一任协会主席,王昭荣任协会秘书长。从此被友人称为“红尘诗人”的王昭荣由“写鹤”变为“护鹤”,将自己浓烈的情感融入真切的自然之中。“环保和文学是我生命的两支翅膀,有了它,我才能像黑颈鹤那样翱翔天空。”王昭荣没想到,协会成立当初只有几十人,如今壮大到了近400人,许多北京、上海、四川、新疆等地的志愿者都慕名前来加入。
王昭荣:6000个小时的背后
每年入冬时分,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会员都要在大山包等候黑颈鹤的到来。他们一是迎接黑颈鹤,二是为黑颈鹤投放食物。高寒荒凉的大山包,冬天食物紧缺,黑颈鹤常跑到地里偷食。大山包周围的村民原本就生活困难,虽然他们没有伤害黑颈鹤,但“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现象无可回避。当地政府为此出台不少扶持政策,作为民间组织的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同样为此起到重要作用。
为缓解“人鸟争食”的矛盾,确保黑颈鹤安全越冬,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黑颈鹤投食。每年一二月份,大山包的地面被白雪覆盖,黑颈鹤难以找到食物,这时迫切需要人工投放。协会成立之初,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自筹资金购买了2000斤玉米、1000斤土豆和2000斤萝卜交给护鹤员,由他们定时投放在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自协会成立以来,协会积极争取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全球绿色资助基金、英国环境发展基金等国际环保组织对滇东北黑颈鹤保护工作的援助及支持,组织志愿者在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共投放了6万多斤食物。
王昭荣十分注重黑颈鹤的宣传教育工作,他先后策划组织并主持“黑颈鹤,我们共同的牵挂”、“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黑颈鹤回来了”等大型广场环保公益演出活动,并开展诸多“环保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在云南农业大学、昭通教育学院、昭通师范、昭通财贸学校、昭通市昭阳区二中等大、中、小学校数十次作环保宣传,以演讲的形式呼吁青年学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在协会与绿色浙江环保组织的共同发起下,17家浙江传媒及高校环保组织还于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在杭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救助黑颈鹤”行动。由此,保护黑颈鹤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环保行动。
10年来,王昭荣主编会刊《黑颈鹤》、文艺副刊《绿色风》及云南爱鸟周特刊共48期,编发了各类作品120万字,图片千余张;著有并正式出版了30万字的环保类文学作品辑《用爱订做的天堂》;并创建了“黑颈鹤保护网”。
在保护黑颈鹤的同时,王昭荣还发动外界爱心人士资助大山包的孩子就学。2003年6月,黑颈鹤保护志愿者们争得了香港最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机构“香港明爱”的支持,投资19万元修建大山包车路村勒力寨小学教室以及老林村燕麦地小学教学点。王昭荣连续四个学期以主要负责人的身份专项管理并发放了以上海爱心志愿者王扬为主募集的11万元“妙舍助学基金”,资助了大山包近500名中小学生就学。
“作为一名保护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黑颈鹤的志愿者,我将一如既往地带领黑颈鹤保护志愿者们,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勇往直前,共享成功。我相信这份荣耀不是以往成就的结束,而是新征程的开始。”王昭荣感言。
孙德辉:牵动灵魂的迁徙
“也许,那是不可抗拒的召唤,我没有别的选择。”孙德辉说,同黑颈鹤的不解之缘,就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
热爱摄影的孙德辉经常步入大山包拍摄风光照片,1992年初,第一次听到黑颈鹤的鸣叫声时,他为这一“来历不明”的动物所震撼,当地村民告诉他那是“雁鹅”。孙德辉对黑颈鹤的一见钟情并不只是停留在镜头上,揭开这一鲜为人知鸟类的神秘面纱,成为了他业余时间的主要任务。黑颈鹤到底从哪里来,它们是如何迁徙,数量有多少?所有疑问都等待孙德辉去深入调查。
白天他用望远镜观察黑颈鹤的生活习性,晚上又冒着严寒去了解它们的夜宿状况。孙德辉几乎走遍了大山包黑颈鹤栖息地所有村庄。半年的时间里,孙德辉不仅确定了当年大山包黑颈鹤的始见日、终见日和越冬日数,还摸索出了一种“孙氏数鹤法”,精确统计出当年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目为550只。
孙德辉在考察中得知,黑颈鹤是俄国博物学家普尔杰瓦尔斯基1876年在我国青海湖发现的,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海拔
1994年,孙德辉先后在昭通11个县市考察鹤类分布的状况和数量,确认了其中4个县市的8个黑颈鹤栖息地,野生种群总数达到1025只,目前,全世界总共约8000只,昭通市的黑颈鹤约占全世界野生动物种群总数的1/5。
黑颈鹤的保护和研究远比想象要难得多。为探索黑颈鹤的迁徙途径,1996年,孙德辉踏上了艰难的考察之路,在走完5000多公里行程之后,他终于从地面调查到了一条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山包的黑颈鹤从金阳、美姑、越西、甘洛、石棉沿大渡河北上,经康定、丹巴、马尔康、阿坝到达若尔盖,之后一部分飞往甘肃南部,一部分飞往青海东南部,一部分则留守在松藩草地。
5000多公里行程艰难险阻,让孙德辉收获很多。他发现黑颈鹤迁徙的途中,不时会遇见村民的偷猎行为,特别是黑颈鹤夜宿越西、甘洛一带的沼泽地,当时一些村民还将黑颈鹤的翅膀挂在家里当装饰。他深切感受到,真正保护黑颈鹤,如果仅仅建立几个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在黑颈鹤的迁徙路线上也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孙德辉把考察材料形成报告送到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基金会主席阿其波给他回了信,并派出国际基金会的专家到滇东北考察黑颈鹤。孙德辉现场生动的报告深深吸引了考察团的专家,他从地理、气候、生境和食物、保护措施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大山包黑颈鹤的越冬情况。专家们为之倾倒,竟然没有一人提出疑问。孙德辉为此收到了基金会寄来的专门用于投食黑颈鹤的专款。2000年5月,孙德辉来到新疆阿尔金山无人区考察黑颈鹤的繁殖状况,观察到黑颈鹤在依协克帕提的蛋、巢和亲鸟的占地行为等等。孙德辉边考察边拍照,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观察到很多目前没被人发现的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又形成了上万字的调查报告。
10多年与鹤的不解情缘,孙德辉私下里给朋友说:“我太爱黑颈鹤了,已将这美丽的精灵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之中。”
刘朝海、陈光会:传递爱心接力棒
大山包是当地有名的贫穷地区,而且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这里农民的耕地面积少,农作物产量低,属于特级贫困乡。然而,让人欣慰的是,当得知黑颈鹤是国家珍稀濒危动物后,村民的话竟然那样淳朴:“黑颈鹤吃了种子就算了,没有黑颈鹤,谁会知道大山包?黑颈鹤不嫌弃大山包,我们也要对得起黑颈鹤。”让黑颈鹤保护志愿者们为之欣慰。
由于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大都有本职工作,为了确保投食,协会特意在山包乡、马树乡等黑颈鹤的栖息地,聘请了多名有责任心的村民作为投食员和护鹤员。护鹤员的职责是喂鹤的同时,让伤鹤和病鹤能得到及时的救援。
大山包海脑壳村刘朝海就是护鹤员之一,他在1998年协会成立之初就是一名农民志愿者。刘朝海住在大海子水库边上的海脑壳村里,尽管家庭贫困,生计艰辛,但每当黑颈鹤飞来越冬时,刘朝海总是起早贪黑地看护它们。刘朝海出门护鹤有个带本子的习惯,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有关鹤的数据资料。黑颈鹤每次起飞的数量、时间,一个群落共有多少只鹤,全部飞完用了多长时间,每一项他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如果那天他对某处的鹤群没有数清,连睡觉时都还担心着。
黑颈鹤是一种家庭观念很强的鸟类,成鸟与幼鸟,雄鸟与雌鸟之间有着一种不离不弃的家族情结。投食员陈光会对此有着同样的感受,她家就住在海子边上,给这些黑颈鹤投食已经快两年了,因此这里的黑颈鹤对她相当的熟悉。陈光会说,有时候黑颈鹤甚至会跟在她的身后要食物。
以前在大海子周围投食的是董应兰,她从协会成立就开始为黑颈鹤投食,直到去年由于年龄大了,投食的工作就由刚过门的儿媳妇陈光会接了过来。10年前,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大海子边寻找护鹤员,勤劳善良的董应兰接受了这份工作。看护黑颈鹤、给它们喂食,董应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也深深的爱上了自己照看的黑颈鹤。其实,给黑颈鹤投食是件十分辛苦的差事,大海子周围是片沼泽,给鹤群投食总要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水中,而董应兰在大海子边尽职尽责一干就是10年,直到儿媳妇陈光会过了门。陈光会婆家住在海子旁边的一个小村子中,村名叫大海子,距离黑颈鹤栖息的地方只有一公里,家里有她和丈夫、婆婆和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
大海子是黑颈鹤最主要的栖息地,也是整个保护区的核心区。大海子周围一共有三个村庄。为了更好的保护黑颈鹤的生存环境,几年前核心区的几个村庄都实行了退耕还草政策,耕地少了,村里很多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陈光会告诉记者,村子里的人家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为了生活,村里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谋生。而她和丈夫赵强却留在了村里。她说,给黑颈鹤投食是件大事,婆婆董应兰照顾黑颈鹤那么多年,现在婆婆把这件事交给她,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件事做好,把这群鹤照看好。
优雅的黑颈鹤,美丽依存。在一茬接一茬护鹤人、志愿者的共同呵护下,黑颈鹤有了自己幸福的天堂。曾有一个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1988年宣布,到2000年,将有10种野生动物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消失,其中就有黑颈鹤。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大山包人骄傲地说,黑颈鹤不仅没有灭绝,而且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可喜势头。现在到大山包越冬栖息的黑颈鹤已由1992年的350只发展到1200多只,大山包成为了全球黑颈鹤东部越冬种群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大山包也因此成为了鹤类及水鸟越冬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