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周边居民环境意识评估

 

王金亮  杨坤武  朱妙园  任祥  王益梅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昆明  650092

 

  要: 通过问卷抽样调查和理论统计分析,从环境认识意识、环境关注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四个方面分析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环境意识状况。结果表明,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特别是在“环境关注意识”和“环境参与意识”仍须加强,须进一步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大家共同保护黑颈鹤及其栖息地。

关键词: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 居民

 

1引言

自工业社会以来,人类为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部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其中生境破碎化与生境丧失对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客观现实的教训,要求人类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的态度,环境意识评估是重要的一步。环境意识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对于环境行为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1]。通过环境意识评估,了解居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程度和对环境教育的需求,进而开展环境教育,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十分有利于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黑颈鹤是生活在我国高原上特有的鹤类,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繁殖率低,数量稀少,全球仅有6000余只,被视为世界上最珍贵的鹤类之一。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地处103°14′—103°23E27°18′—27°29N,距昭通市区 79km 。保护区以亚高山草甸景观为主,内分布着全国最大的黑颈鹤越冬种群,约有1200只。保护周边居民每天的生产、生活都与黑颈鹤有着正面的接触,他们的环境意识水平及环境行为对黑颈鹤的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当地海拔高气候寒冷、粮食单产低、当地居民生活困难、教育水平低以及居民对生态环境和黑颈鹤保护认识有限等原因,造成了对黑颈鹤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压力。为此,对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开展评估,并拟通过开展一系列环境教育来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可为区内黑颈鹤的保护工作开展提供背景材料和科学依据。

 

2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环境意识评估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开展环境意识评估,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云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课题组共同探讨、研究建立。环境意识高低是由综合指标来表征,综合指标包括四个一级指标(认识意识指标、关注意识指标、行为意识指标、道德意识指标),综合指标分值越高表示环境意识越强。而每一个一级指标由数个相关二级指标表征,同样每一个二级指标又由数个相关的三级指标表征,三级指标是题目的具体分值(表1)。

2.1.2 权重系数的确定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采用DELPHI法。邀请云南省环保局、云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大山包乡政府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共16人进行打分,经过统计得到其平均值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表1)。

1   大山包社区居民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值

综合指标

一级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及权重

指标

认识

意识

权重

0.2562

指标                     权重

1)一般环境知识              0.3375

 

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0.3344

 

3)环境政策法规知识          0.3281

关注

意识

0.2188

1)关注环境污染              0.3344

 

2)关注生态破坏              0.3125

 

3)关注环境教育              0.3531

行为

意识

0.2625

1)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0.4063

 

2)环境预期行为              0.2531

 

3)参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0.3406

道德

意识

0.2625

1)环境道德观念              0.5375

 

2)环境道德准则              0.4625

 

2.2问卷设计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调查(6题):包括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常住人口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第二部分为环境意识调查(25题):包括环境认识意识、环境关注意识、环境行为意识、环境道德意识。问题形式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主。

问卷调查选择了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四所学校及居民点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少数的村民。其中抽样学校占到大山包学校总数的66.67%。共发放问卷406份,回收有效卷375份,有效回收率为92.36%(表2)。

2   调查对象及样本数

样 本 类 型

样本数(份)

有效样本数(份)

有效回收率

大山包中学及示范小学教师

58

57

98.28%

大山包乡车路村完小教师

10

10

100%

大山包乡马路村完小教师

13

13

100%

大山包乡大山包村完小教师

14

14

100%

大山包乡中学学生

302

274

90.73%

大山包乡村民

9

7

77.78%

  

406

375

92.36%

 

2.3问卷统计与分析

该调查数据统计以微软公司的EXCEL2000VISUAL FOXPRO6.0为主要工具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对结果进行说明。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

 指标赋值是根据三级指标(具体的题目)包含所反映环境意识的高低,分别赋予151050四种不同的分值。

综合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分值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 为各级指标的平均分,n为下一级的数目,Ai为各指标的分值,Wi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m为调查问卷数。

据此,统计和计算得到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指标分值(表3)。

3  大山包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一、二级指标得分

综合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分值

指标

分值

指标

分值

认识意识

0.2912

1)一般环境知识

0.3891

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0.3830

3)环境政策法规知识

0.3652

关注意识

0.1983

1)关注环境污染

0.3110

2)关注生态破坏

0.2864

3)关注环境教育

0.3093

行为意识

0.2538

1)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0.4067

2)环境预期行为

0.2806

3)参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0.2796

道德意识

0.2567

1)环境道德观念

0.4657

2)环境道德准则

0.5124

 

2.4结果分析

2.4.1 环境认识意识

从表3可知,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认识意识”比较高,得分为0.2912,是四个一级指标中分值最高的。          

1)在“一般环境知识”方面,当问及“你是否知道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有那些?”(此题共有9个选项,其中一个为“不知道”),有84.53%的居民能够选出“全球变暖”、“能源短缺”、“水污染”等三个以上的答案,其中教师的比例为96.81%,学生为81.39%,村民的比例为42.86%。这说明教师与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已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而村民由于生产、生活及活动范围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较欠缺。

2)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方面,当问到“你认为下面那些类型属于湿地?”,给出8个选项,一个为“不知道”。有71.47%的居民能选出“湖泊”、“沼泽”、“草甸”等三个以上的选项,其中教师的比例占70.21%,学生占72.63%,村民占42.86%。同样问及“你认为下面那些活动会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作用?”,给出7个选项,有76.27%的居民选对3个以上的选项,教师占85.17%,学生占74.82%,村民仅占14.29%

3)在“环境政策法规”方面,大当地居民对一些政策和法规了解较详细,84.27%的居民能够知道“野生动物法”、“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等三种以上的政策法规。其中,教师的比例为84.04%,学生为86.86%,村民为42.86%

以上表明,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居民已具有了一定的环境知识,但村民与教师、学生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距,村民意识较低。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所致。被调查的村民57.14%是小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以及他们生产、生活范围的限制,使得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显得较欠缺。

2.4.2 环境关注意识

在“环境关注意识”方面,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关注意识得分为0.1983,是四个一级指标中最低的。

1)在“关注环境污染”方面,除了教师外,学生和村民的意识都比较低,例如:问及“你是否关注市场上的食品污染(如:杀虫剂、农药和化肥对食品的污染)”,92.55%的教师选择“关注”或“非常关注”,有40.88%的学生和42.86%的村民都选择“不知道”或“不关注”。

2)在“关注生态破坏”方面,当地居民在关注“生态破坏”方面意识较低,特别是学生和村民(图1)。这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生存在一个相对落后和偏僻区域的缘故。

1   对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建设与环境问题的关注

3)在“关注环境教育”方面,问及“你是否了解有关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例如:可持续发展、环境破坏的原因、循环经济、环境教育方式等”,许多居民都答不出来(包括很大一部分教师),仅有6.13%的居民“非常了解”、30.40%的居民选择“了解”,而“了解很少”或“不了解”的人数竟高达63.47%

总体上看,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关注意识”都比较低,反映出虽然当地居民了解一些基本的环境知识,但还缺乏一种积极、主动关心环境的态度。

2.4.3 环境行为意识

 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行为意识”相对较强,得分为0.2538

1)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来看,当问及“你是对日常生活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有88.53%的居民选择“发酵成农家肥”或“扔到垃圾场或垃圾箱”。问到“你对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如:塑料带、一次性筷子、饭盒)”的态度时,69.87%的居民“反对”或“坚决反对”,其中教师的比例为82.23%,学生的比例为63.87%,村民的比例为71.43%。由此可看出,当地居民日常行为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上,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在当地环境知识传授给学生及居民的渠道不通畅。

2)环境预期行为就是人们预计遇到环境问题会发生的行为,它可以反映出保护环境的自觉程度[2]。调查结果表明(图2),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预期行为意识”较好。

2  居民是否有必要参与到保护黑颈鹤及湿地的活动

3)从“参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来看,当地区居民具有较强烈的参与愿望。当问及“如果您居住地制定了保护黑颈鹤及湿地的村规民约,您是否愿意遵守”,92.20%的居民选择“愿意”或“非常愿意”。但是在以下的调查中了解到居民的这一愿望并未转化到实际生活中来,他们实际真正参与实践活动的人数却很少,有68.27%的居民“未参加过”或“很少参加过”,其中教师的比例为42.56%,学生的比例为76.28%,村民的比例为85.71%。反映出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居民的环境意识。由于当地的财政收入很低,政府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活动中,这样也就使得许多当地的居民不能参加类似的活动。

2.4.4 环境道德意识

居民的“环境道德意识”得分为0.2567,属于四个一级指标中相对较高的一项,同时说明了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道德意识”较好。

1)在“环境道德观念”方面,78.93%的居民同意或非常同意“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都应享有公平的生存权利”这一观点,但也有12.8%的居民持反对意见,同时在问到“你同意猎杀、出售、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违法的行为”这一观点时,有(38.13%)的居民选择“无所谓”或“不正确”,其中学生的比例为49.27%,村民的比例为28.57%,而教师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为6.38%

2)在“环境道德准则意识”方面,当地的居民的整体意识就相对较强,当问及“你是否赞同父辈留给我们青山绿水,我们也要留给后人绿水青山”这一观点时,有86.40%的居民会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另外,有86.67%的居民一致同意“保护湿地及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这一观点。

从总体上来看,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道德准则意识”要强于“环境道德观念”。这反映出:一方面,当地居民拥有勤劳简朴,遵纪守法的传统思想,促使了居民在“环境道德准则”方面意识较强;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当地居民继续沿袭着一种传统文化思想——环境只是被人利用和征服的对象[3]。在思想上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从而出现“环境道德观念”较差的现象。

3 小结

环境意识是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境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简而言之,环境意识即人们参与环保的自觉性[4]。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环境意识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活动[5]。只有当环境意识提高到一定的层次,这个地区或国家才可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见之重要性。通过问卷对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意识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总体上来分析,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尚可,但并不乐观,除了“环境认识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这两方面相对较好外,居民的“环境关注意识”和“环境行为意识”都不很理想,这将会影响到该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所以在以后的环境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2)当地不同的人群,环境意识存在明显差距,教师的环境意识﹥学生的环境意识﹥村民的环境意识。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所致,因此,发展当地环境教育,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将有助于当地环境保护。

3)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上。由于地域的限制以及落后的经济,使得他们在环境方面的信息闭塞,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因此,给当地更多的信息显得较重要。

4)当地居民环境保护参与性不足。从调查结果分析,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居民都具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和强烈的参与愿望,但数据显示,群众的参与性较低。这也就反映出当地环境教育存在不足之处——重理论轻实践。

5)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地教师的“环境关注意识”和“行为意识”有所欠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与他们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培训。师资培训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工程,也是环境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6]。只有通过培训,教师丰富了自己的环境知识,提高了教学技能,才能更好进行环境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春英,王进.论环境意识教育[J].北方环境,1999,(3):28—29

[2]王民.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2):172

[3]祁云翔.提高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措施[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4,(2):164—165

[4]绿色石头城.公民环境意识教育问题http://www.green-stone.org/cngsc/gscsa /gbepedu.htm

[5]林越英.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与旅游环境保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22—26

[6]胡瑛.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2004,(5):40—41

[7]李亚、王金亮、何云燕、角媛梅.昆明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6—69

[8]席武俊、王金亮、陈华芳等.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不同群体环境意识对比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0—54

[9]马桂新.环境教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1—5

[10]李继红、李西龙.浅谈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保护、建设、教育之间的关系[J].环境教育,2004,(3):27—30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ssessment of residents in peripheral community of Black-necked crane nature reserve in Da ShanbaoYunnan Province

 

Wang Jinliang  Yang Kunwu  Zhu Miaoyuan  Ren Xiang  Wang Yimei

(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peripheral community of Black-necked crane nature reserve in Da Shanbao has been analyzed from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awarenessenvironmental concerned awarenessenvironmental participatory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moral awarenes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local people is not very high and their knowledge is limitedespecially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ed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participatory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should be strengthen for local residents so to arouse them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on of protection Black-necked crane and their habitat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Indigene